極目新聞記者 陳倩
攝影記者 馬星翔
事件回顧
2005年,接受了腎移植手術還在休養的老民警余發海,接受了湖北省赤壁市政協的委派,前往羊樓洞考察志愿軍烈士陵園。歲月的侵蝕,已經讓142座烈士墓的字跡變得模糊。為了給烈士們找到親人,他找來各地地圖和地方志,研究每座墓碑上的信息。只要有一點線索,他就會自費前往各地核實,行程上萬公里。他不僅為羊樓洞的100多名烈士找到了家鄉和親人,還為咸寧的“195烈士墓”和“中南革命烈士墓”兩處抗美援朝時期的革命軍人墓群的多位烈士找到了家鄉和親人。
2023年4月5日清明節,13名烈士親屬和40多名志愿者來到湖北赤壁羊樓洞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極目新聞已多次在清明前夕,報道羊樓洞烈士陵園的尋親故事。余發海和志愿者們,不僅守護著烈士們的長眠地,也在繼續為其余的烈士們尋親。
今年又幫10多位烈士找到親人
今年,已經73歲的余發海,仍在為烈士尋親而奔波。
余發海介紹,今年尋親成功的烈士主要分布在“195烈士墓”和“中南革命烈士墓”。這是在極目新聞最早報道余發海為羊樓洞陵園烈士尋親的故事后,幾位志愿軍老戰士給他提供的線索。
余發海
“2010年,在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的活動中,那些健在的志愿軍老戰士委托我牽頭,將赤壁市和咸寧市常來羊樓洞烈士墓群祭戰友的那些離退休老戰士聚在一起,舉辦一次聯誼會。地點定在原駐羊樓洞解放軍第67預備醫院遺址所在地的羊樓洞社區會議室。”余發海回憶說,就是在這次聯誼會上,有幾位老戰士告訴他,20世紀60年代初,同處京廣鐵路沿線的咸寧市咸安區與赤壁市同屬一個縣。除了羊樓洞這片烈士墓,如今還有兩片烈士墓分別處在咸寧溫泉岔路口與咸安區汀泗橋鎮赤崗村。他們建議余發海將三片墓的烈士一并列入考察尋親的紅色傳承活動范疇。根據這個線索,余發海找到了位于溫泉岔路口的“195烈士墓”,以及位于赤崗村的“中南革命烈士墓”。
在余發海的家里,還保留著他到這兩處烈士墓考察時,手繪的墓碑分布圖。通過實地考察,反復比對《蒲圻縣志》《咸寧市志》等相關資料,他初步統計出,這三片沿京廣線分布的烈士墓,合計安葬了經前線各部隊轉運并救治無效的400余位革命軍人英烈。
相比羊樓洞烈士陵園,195烈士墓和中南革命烈士墓由于年代較為久遠,資料相對缺乏,為烈士尋親的難度更大。在中南革命烈士墓,極目新聞記者看到,有的烈士籍貫只有省,而沒有具體的地市,施騰云烈士的墓碑上,甚至只有他的出生年份:“1927年”,再沒有其他任何信息。要為他們尋親,難度可想而知。
而今年讓余發海最高興的突破,也正來自這兩片烈士墓的尋親,“一年里我們找到了10多位烈士的后代,這是很好的現象。”他說,新的一年,還要繼續找。
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尋親隊伍
余發海尋親能夠取得進展,也得益于他身后的志愿者隊伍。在極目新聞對他們的尋親故事進行報道后,這支隊伍在不斷壯大。
赤壁當地的志愿者王琴英和姚綠華,在余發海的帶領下,也學會了通過查找、比對,聯系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尋找烈士家屬,反復核實信息,確認烈士信息等一系列流程,找到了多位烈士的后代。
余發海與志愿者在一起
王宗順同志,河北省薊縣平倉鎮人。這是“195烈士墓”其中一位烈士墓碑上的碑文。但隨著行政區劃的調整,現在的薊縣已經屬于天津市,而且在薊縣并沒有平倉鎮。姚綠華經過反復電話詢問,受了不少委屈,終于在薊縣下倉鎮下倉村,通過村支書聯系到了王宗順烈士的侄兒。原來,碑文上的“平倉鎮”,是當時立碑時信息登記筆誤所致。
王琴英說,類似這樣的情況,在尋親時經常遇到。缺乏準確的信息,烈士們犧牲時太年輕,沒有直系后代,聯系不上家屬,都增加了尋親的難度。而且部分地方對他們的身份有疑問,她就曾經反復解釋,把自己的志愿者證件拍照發給對方看,后來通過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向當地反復核實,才聯系到了關鍵的當事人,找到了烈士家屬。“以前就認識余老,但是我們自己參與了尋親之后,才能切身體會到,他做這項工作是多么不容易,多么難。”王琴英說。
余發海經常聯系的志愿者,現在已經遍布全國各地,廣東、黑龍江、山東、遼寧等地都有他們的身影。他們通過微信群里互通信息,群策群力,跨省合作,也讓尋親工作有了更多助力。余發海說,他要向全國的志愿者表示感謝。
只要還能動還能找就不會放棄
雖然不斷有找到烈士后代的好消息,但是余發海也坦言,有一些多年沒有找到親屬的烈士,“尋親會越來越難”。
余發海向記者講述他整理的資料
“有的是登記信息不準確,甚至屬于無名烈士,有的是籍貫地域太大,無法精確查找。”余發海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找到的希望會越來越小,但是他和志愿者們都不會放棄。
羊樓洞烈士陵園安葬的烈士冉性初的兒媳李萍,在余發海的感召下也成為尋親志愿者的一員,她還作為羊樓洞烈士全國親屬代表團團長,組織了幾次祭拜烈士的活動。她說,作為烈士的家屬,對余發海和志愿者們一直有感恩之心,參與尋親活動,從余發海和志愿者身上,她感受到的是信仰的力量。
余發海收集的烈士照片
在尋親的同時,余發海還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對烈士故事的整理挖掘中。他說,墓碑上的碑文,只有簡單的幾行字,要讓后人記住烈士的精神,就需要有人把他們的故事寫下來。在每次尋找到烈士家屬后,他都會請他們找一些烈士的照片、遺物等,陪家屬回憶,到地方和部隊查詢相關檔案,18年下來,他整理的文字資料有幾十萬字。
出生于1950年的余發海說,自己是“長在紅旗下”的第一代人,革命年代的烽火硝煙,他沒有經歷過,每一次尋親的經歷,對他來說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雖然辛苦,但是有意義,應該一代一代接著做下去。”
余發海說,18年了,他也在一天天老去,但是只要他還能動,還能找,他就不會放棄,志愿者們也不會放棄。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8-5530-0.html連續18年為烈士尋親的退休民警余發海,今年又找到10多位烈士的親屬真相究竟是什么?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