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積電前聯席首席運營官蔣尚義在公開場合多次批評英特爾,稱其已從半導體行業的“王者”跌落為“無名小卒”。據蔣尚義透露,英特爾在先進制程技術和成本控制上全面落后于臺積電,3nm工藝良率僅為65%,而臺積電同期良率高達90%,且每片晶圓成本高出40%。
蔣尚義認為,英特爾若想突圍,需放棄與臺積電正面競爭,轉而并購成熟制程企業,如聯華電子、格羅方德,通過技術互補在汽車、物聯網等細分市場重建優勢。作為臺積電技術發展的關鍵推動者,蔣尚義曾主導0.13μm至16nm等關鍵節點的研發,其觀點被視為行業風向標。
數據顯示,英特爾代工部門2024年虧損高達188億美元,市值僅為臺積電的1/568。蔣尚義指出,英特爾的痛點首先是技術追趕乏力。英特爾18A制程(對標臺積電2nm)量產時間多次推遲,雖宣稱“領先臺積電一年”,但實際良率和成本表現均不及預期。其次是戰略搖擺,前CEO基辛格力推的IDM 2.0計劃三年投資超千億美元,但代工收入不增反降7%。最后是財務壓力,2024年英特爾凈虧損188億美元,裁員1.5萬人并出售非核心資產成為無奈之舉。
2024年9月,基辛格因業績未達預期“被退休”,新任CEO陳立武雖強調“恢復英特爾作為世界級產品公司的地位”,但尚未公布明確轉型路徑。行業普遍認為,陳立武需在成熟制程與先進封裝領域尋找突破口,而非繼續與臺積電硬拼。
臺積電前研發高管林本堅直言,臺積電的客戶生態和生產速度是“難以超越的壁壘”。而英特爾的困境,更被外界視為美國芯片本土化政策的“副作用”。盡管博通、英偉達等企業為響應政策不得不測試英特爾的18A技術,但實際合作仍停留在“評估”階段。
市場對英特爾的“拯救方案”充滿爭議。2025年3月,臺積電被曝計劃聯合英偉達、AMD等五家企業合資運營英特爾工廠,臺積電占股50%。但該提議被質疑為“拉友商下水”,因英特爾工廠技術落后且虧損嚴重。臺積電董事劉鏡清直言:“臺積電和英特爾就像柴油與汽油,難以混燒。”
蔣尚義建議的并購成熟制程廠方案被部分分析師視為可行路徑——成熟制程(如28nm)在汽車、工業控制等領域仍有穩定需求,若英特爾能通過并購快速補足產能,或可在細分市場建立新優勢。此外,與臺積電合作或引入外部技術支持(如共享N3/N2制程),亦可能緩解其技術壓力。
然而,并購與合作均面臨挑戰。成熟制程廠如聯華電子、格羅方德自身亦在尋求轉型,并購成本高昂;而臺積電對英特爾工廠的興趣有限,更傾向于自主在美國建廠。陳立武上任后雖強調“以工程為重點”,但如何平衡技術投入與成本控制,仍是未解難題。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7-140339-0.html蔣尚義炮轟英特爾:從“王者”到“無名小卒”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文遠知行CEO:爭取五年內實現盈利,但挑戰重重
下一篇: 比亞迪與意大利公司合作,加速歐洲市場布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