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都有面!
平涼鍋盔得勁兒
在甘肅,說到吃面,大家都會脫口而出蘭州牛肉面。確實,蘭州牛肉面的名氣很大。但要論把面融入骨髓,把面吃成藝術品。那就不得不說甘肅平涼了。來到這里,你才知道,什么是吃面的藝術。
為什么是甘肅平涼,因為它地處西部黃土高原腹地,有“西出長安第一城”的美譽,這里是道學思想和道教發源地,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就在這里。近代以來,左宗棠、林則徐、譚嗣同、馮玉祥、張學良、于右任等愛國人士紛至沓來,留下了歷史的印跡。
地靈人杰的平涼還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中華針灸學鼻祖皇甫謐,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牛僧孺,南宋抗金名將吳玠、吳璘、劉锜,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趙時春,清初名臣慕天顏等一大批文韜武略杰出人物。
經過多年的挖掘開發,目前的平涼初步打造出了平涼崆峒山、涇川西王母、涇川大云寺、靈臺皇甫謐等有較強吸引力和較大影響力的四大“文化名片”。它們都是你必須打卡平涼的理由之一。
熟悉地理的人兒都知道,平涼盛產蘋果、小麥、玉米、谷類、蕎麥、油菜、胡麻、林果、烤煙等,具有開發“兩高一優”農業的廣闊前景,曾與慶陽地區以“隴東糧倉”聞名遐邇。
因此,平涼人對面食有著獨特的鐘愛,這里大街小巷,最不缺的就是面館,甚至一家挨著一家,也是生意紅紅火火。
在甘肅平涼
“一日三餐都有面”并不夸張
在甘肅平涼提及吃面,饸饹面必定是不能少的,平涼人把“饸饹”(讀音hé le)念作“活絡”,饸饹是北方人自創的專有名詞。對于平涼人來說饸饹面是一輩子忘不了的鄉愁,更是一種民俗的傳承、待客的禮儀。
一碗面,是味道,是祝福。比如,為老人祝壽時吃的饸饹面稱為長壽面,意寓老人健康長壽。在新婚第二天吃的饸饹面叫喜面,意寓新人情絲不斷。在宴請貴賓或朋友相聚時吃的饸饹面叫貴賓面,意寓友誼長存。
平涼饸饹面有葷素之分。素搭配以本地香醋、蔥花、韭菜、雞蛋做的酸湯,吃面的原味,喝湯的地道。葷講究油香,配以精心炒制的辣子油、臊子肉,肉的濃郁滲進面中,油而不膩,香而不辣。
其次就要說,平涼靈臺的手工面,當地人俗稱“一口香”。它好吃,核心在“手工”二字上。靈臺手工面因場合不同,有不同的名字。
在平涼靈臺當地流傳著這樣一首順口溜來贊美靈臺手工面:“下在鍋里蓮花轉,挑上筷子一根線,走過七州與八縣,從沒吃過這么好吃的面”,如果您走入靈臺的農家,熱情好客的靈臺人一定會搟手工面來招呼您,以表示對客人的尊重。
靈臺手工面起源于公元前1057年周文王伐密時,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農家待客時,上四碗面,稱“福祿壽喜四喜面”,呈白、黃、綠、紫四種顏色,味道各異;上十小碗者,則稱“一口香”。
再接下來就得不得說平涼手工炒面,它也是你到平涼不能錯過的面食之一。精選本地冬小麥面粉、肥瘦豬肉片或牛羊肉片。搭配以蔥頭、木耳、黃花、辣椒、白菜、西紅柿等食材,以急火速炒烹至全熟,倒入面節,加料上色,翻炒而成。
本地人食用時多佐以蒜瓣、面湯,菜脆面香,原湯原食。一碗吃罷,大汗淋漓,舒坦受用,痛快無比。相比別的地方的炒面,味道確實不一樣。
同樣屬于甘肅平涼,靜寧燴面則是靜寧人的面食至寶。無論葷素,都是湯、菜、飯兼而有之的傳統美食。以其味道鮮美,經濟實惠,享譽隴原。有羊肉燴面、三鮮燴面、五鮮燴面等諸多品類。
靜寧燴面之精華全在于湯,選用上等嫩羊肉、羊骨髓一起煮五個小時以上,先用大火猛滾,再輔以七八味中藥用小火煲至熬出骨油,白白亮亮,猶如牛乳,又稱“白湯”。
在平涼涇川,如果什么都吃膩了,唯有涇川長面吃不膩,如果長面吃膩了,那是因為你的母親或妻子姐妹根本不會做面,就是這么拽。在平涼涇川這碗長面女性薄切細搟了千年百年,被搟成了中國的國粹。
除了涇川長面,平涼涇川還有一道面食名叫花花面,花花面主要由高粱面炮制而成,入口順滑,營養健康,廣受城鄉人民喜愛。主要原料是面粉。
除了以上這些,平涼的面條還有很多種類,什么血條面、挑湯面、漿水面、牛肉面、扯面、油潑面、燴面等等,實在是太多了,反正這樣說吧,只要你能想到的面條,平涼人都能做出來。
流行于平涼給各地的血條面
流行于平涼給各地的燕麥糅糅
在甘肅平涼
面食還可以是各式的饃饃點心
你以為平涼人面食只是做面條嗎?那你就真小看他們了,在平涼面食除了做面條,還可以做成各式各樣的饃饃,絕對不是吹牛。
西北人應該都不陌生,平涼饅頭品牌是繼“化隆牛肉拉面”之后,甘肅第二個走出本土、走向全國的地方食品品牌。一年蒸出數個億:這就是平涼饅頭的江湖地位。
據不完全統計,如今在西安、蘭州、銀川、寶雞、包頭、烏魯木齊、西寧以及河北等地,由平涼人開辦的大大小小的平涼饅頭店可謂是遍地開花。
接著我們就要提及平涼鍋盔,在平涼,大如鍋蓋的鍋盔是人們外出行走時常愛攜帶的面食,成為不少平涼人"背囊里的家鄉"。
靜寧鍋盔又大又厚,重達四斤。
鍋盔名字的由來眾說紛紜,流行的說法是軍隊行軍打仗時烙制大餅,因無炊具,借用頭戴的頭盔制作,因形似鍋蓋而名"鍋盔"。鍋盔之名何時得來,難以考證。但據史料載,至少在清同治年間,平涼地區的靜寧縣就有不少人以制作鍋盔為職業了。
雖然鍋盔似乎各地都有,但見過平涼鍋盔的人一定對它印象深刻。平涼的鍋盔盤大如鍋蓋,厚度達兩寸,足以讓人一眼就分辨出來。大的重達五六斤,小的也有四斤。在平涼靜寧當地,鍋盔和燒雞就是極常見的搭配,不少老年人都是其忠實的擁躉。
然而在平涼涇川,罐罐蒸饃則是特色傳統小吃,面粉和后經反復揉搓,回餳做饃。皮薄層多,硬而有韌,涼食酥而不粘,后味香甜,耐于久貯。
罐罐蒸饃,形如上大下小的壇罐,故得其名。每個饃重約二兩,饃皮光澤透亮,吃在嘴里酥活。更讓人稱奇的是掰開一看,饃瓤層層疊疊,恰似含苞欲放的蓓蕾,簡直就是一件藝術品。
在平涼莊浪人們喜食饃饃,饃饃的種類與吃法五花八門,在眾多的饃饃之中,能稱的上排面的非大饃饃莫屬。
▲ 比臉還大的莊浪大饃饃。
大饃饃,顧名思義,饃饃以大為特征。是紅白喜事上少不了的王道配角,莊浪人定親男方要背十二個大饃饃到女方家去,結婚商量話也需要十二個大饃饃,迎娶新娘還需要十二個大饃饃,大饃饃作為一種磅礴大氣的食物,代表了男方定親娶親的誠意和排場,大饃饃開心地笑出了花,代表了豐收和喜慶。
平涼華亭自古盛產核桃,便有核桃包子這一道傳統的地方美食。據傳,當年秦始皇巡臨蓮花臺祭祀炎黃二帝,曾對本地特色小吃—有著混合異香、形態逼真的核桃包子大加贊譽。因此,核桃包子又稱作“健身補腦秦皇包”。
捧著還有點燙手的核桃包子,外面是一層軟軟的白面,呼呼的熱氣散發著清澈的麥香味,咬一口餡,糖汁的甘甜味濃到化不開,核桃的香味滿嘴四溢。
▲ 核桃包子。外表像核桃,內里更是貨真價實的核桃餡。 攝影/朱銳
油糕又稱糖油糕、脆皮炸糕。形狀如鵝蛋、月餅,涇川、靈臺糖油糕最佳,是極具平涼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之一。
成品外皮酥脆、餡呈流質,色澤誘人、香味撲鼻,入口軟黏滑潤、甜香可口。寓意步步登高,吉祥富貴之意。
有油糕的地方自然也少不了麻花、油餅子,它們是一個鍋里炸出的,要說有什么特別之處,你吃了就會明白,還真不一樣,比天津麻花小,比尋常麻花大。
平涼麻花涇川縣、靈臺縣最佳
平涼油餅子涇川縣、靈臺縣、平涼市最佳
而在平涼崇信還有一道面點堪稱絕品,那就是酒米卷卷。吃時極易黏牙,味道甘甜,有蜂蜜及谷類的天然甜味。
一層層剝著吃,油油的,女士兒童尤其青睞。平常人家多無原料,一般用此稀罕之物款待稀罕之客。
平涼人的面食花樣多吧,除了以上的饃饃點心之外,在平涼還有王母酥、火燒子、苜蓿餅、馓子、蕎面油饦、爐齒饃、酥合子……
平涼各地農村的苜蓿饃
平涼各地過年油炸的花果子
平涼油炸
馓子
平涼蕎面油饦
在甘肅平涼
面食還可以是這般藝術的操作
攪團作為平涼地區農村的雜糧家常飯,是一種上古遺風。原料多用蕎面、糜谷面、玉米面、高粱面等。俗話說“要吃攪團,掙死老漢”,要攪出筋絲,非壯年莫可,好吃難做。
攪團做熟后盛入碗或盤內,熱吃則蘸上醋水。涼吃則放數小時后,將攪團切成一厘米見方的條狀,調入蒜水,容易消化,味美至極。
涼粉魚兒是平涼夏天餐桌上的主角,酸酸爽爽、滑滑溜溜的,吃著爽口又開胃,炎熱的夏天吃一碗食欲大增。
平涼涼皮可謂是眾所周知的小吃美食,夏天涼調吃,冬天炒著吃,都很不錯,吃的時候配上一個熱油餅子,那舒坦沒法形容。
現在除了街邊的小攤,很多大飯店、酒樓也把它作為一道菜在用,可見涼皮在平涼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有涼皮自然就有涼粉,平涼人的涼粉是夏天解暑的寶貝,就如同天水人的漿水面是一個道理,到了冬天也沒關系,它就會演變成油炒粉,那味道也是很棒的。
如何,要論甘肅吃面,
平涼是不是可以閃亮出道,
你還知道平涼面食那些漏網之魚,歡迎補充!
來源:微游甘肅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71-10205-0.html甘肅平涼 面食 什么花樣,什么味道(甘肅平涼面食)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