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智能云的發展歷程可以追溯至2015年,起初由銷售出身的尹世明掌舵,逐步在百度內部提升了戰略地位。2019年,百度云品牌正式升級為“百度智能云”,強調了智能化的結合,與百度ALL IN AI的戰略更加統一。此后,在百度CTO王海峰的主導下,百度智能云進入了“云智一體”的階段,王海峰將AI技術與云進行了深度融合,提升了百度云的技術競爭力。
然而,王海峰的商業化經驗相對欠缺,這使得百度智能云在增長和盈利方面面臨挑戰。沈抖的到任,無疑為百度智能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沈抖在接手之初,就面臨著百度創始人兼CEO李彥宏對規模和健康度的明確要求,既要實現增長,也要保證利潤。
沈抖的幸運在于,他接手新業務不到一年內就遇到了大模型的爆發,這為百度智能云帶來了重大的轉機。大模型的出現,讓AI真正成為云計算的牽引力,帶動了AI工具層的興起和算力使用的爆發。百度智能云憑借在大模型上的先發優勢,迅速在商業化上取得了領先優勢。
根據公開數據統計,2024年1-8月份,國內大模型相關中標項目數量達到475個,實現了爆發式增長。百度智能云在眾多央企和行業中實現了中標項目數、中標項目金額等多個“第一”,展現了其在大模型應用上的強大實力。然而,對于沈抖來說,挑戰和壓力并未結束,盈利仍然是百度智能云的重要目標。
在百度智能云的收入構成中,底層算力的收入占據了主要地位,而大模型服務的盈利仍面臨挑戰。沈抖表示,大模型的價值雖然存在,但從價格上還沒有體現出來,市場仍處于混戰階段。因此,百度智能云更加關注于提供算力基礎設施,以降低算力成本,推動大模型成本的降低。
百度在GPU算力上具有一定的經驗優勢,這使得其在提供算力基礎設施方面具有競爭力。沈抖與客戶保持密切聯系,了解客戶需求,并提供穩定的算力支持。大模型和算力對云廠商來說,就像抽水泵和蓄水池的關系,雖然現階段還是算力賺錢,但長期來看,大模型仍然是重要的牽引力。
未來,百度智能云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在AI大模型領域,阿里云、智譜AI、科大訊飛等實力廠商都在積極布局,希望形成AI開發者的生態。同時,在基礎設施方面,百度與阿里云、華為云等廠商的競爭也在加劇。百度智能云需要在這場馬拉松式的長期戰爭中,不斷攻堅各個領域,以實現真正的規模和盈利。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45-8524-0.html沈抖掌舵百度智能云,新征途能否再創輝煌?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北京寫字樓租金持續下滑,下降趨勢何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