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消息,荷蘭拉德堡德大學和烏得勒支大學的科學家們在神經工程領域取得了一項令人矚目的突破。借助人工智能(AI)技術,他們成功地將人類大腦的信號轉化為可聽的語音,這一成果為那些癱瘓且無法與外界溝通的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據ITBEAR科技資訊了解,這項突破性的研究通過將植入物與人工智能解碼相結合,能夠預測人們想要表達的話語,準確率最高可達92%至100%。為了實現這一技術,研究人員需要在患者大腦活動時要求其大聲說出一些單詞,以建立大腦活動與語音之間的直接映射關系。隨后,他們運用先進的人工智能模型,將大腦活動轉化為可聽的語音。這意味著他們不僅僅能夠猜測用戶想要表達的內容,還能立即將這些想法轉化為可理解的聲音。所生成的語音甚至在語調和說話方式上都能夠模擬癱瘓人士的特點。
最新的研究中,科研團隊通過對志愿者進行聽力測試,來評估合成單詞的可辨識度。令人鼓舞的是,這項技術不僅能夠正確識別單詞,其準確率高達92%至100%,同時這些合成的單詞也能夠被聽出和理解,就像真實的語音一樣。
然而,盡管這項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研究人員強調目前還存在一些局限性。他們的目標是僅通過大腦活動預測出完整的句子和段落,為實現這一目標,仍需要進行更多實驗,研發更先進的植入物,收集更大規模的數據集,并創建更為精密的人工智能模型。
無論如何,這項研究的成功為那些癱瘓且無法進行語言交流的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同時也為神經工程領域的發展開辟了嶄新的道路。展望未來,我們期待能夠取得更多類似的突破,為那些因疾病或意外而失去語言能力的人們帶去福音。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45-1660-0.htmlAI助力癱瘓患者重獲溝通能力 荷蘭科學家創造奇跡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