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培養人工智能底層技術的創新引領者,不僅培養學生能夠‘用別人的鍋來做自己的飯’,還要讓他們具備‘鑄鐵造鍋’的能力,在理解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的基礎上,開發下一代底層技術。”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7月5日在“加速‘人工智能+’構筑新質生產力”論壇致辭中的話。
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與突破如何實現?人工智能發展的倫理與安全如何兼顧?此次論壇首發《人工智能安全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研究報告,并發起搭建人工智能安全與治理對話網絡。
“‘人工智能+’為構建新質生產力注入活力的最好途徑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推進。上海交通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積累深厚。”丁奎嶺介紹稱,“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學院聚焦培育人工智能底層技術的創新引領者,而且以人工智能學院為牽引,各學科將在技術安全、數據安全、隱私安全以及治理體系等方面緊密協作,用交大模式、交大智慧將‘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的理念落到實處。”
在論壇上,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發表主旨演講,他深刻剖析了當前人工智能領域的熱點問題,揭示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應用及合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問題和風險挑戰。他指出,人工智能安全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其治理離不開全球各國政府、機構的共識與努力,推動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及國際合作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大意義。
論壇首發的研究報告,首次提出將人工智能安全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理念,并且強調安全知識、能力、資源的積累與增長,以引導各國國內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機制和體系改革,推動人工智能安全的國際合作與全球治理。
報告指出,實現“人工智能安全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理念的關鍵原則包括公共原則、科學原則、責任原則、敏捷原則,并結合四個原則發起推動“人工智能安全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行動倡議,以促進多方主體在人工智能安全領域的持續改革與合作。
報告由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治理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超高清視音頻制播呈現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起草。
上海交通大學還攜手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超高清視音頻制播呈現國家重點實驗室、徐匯區人民政府、中國互聯網治理論壇和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聯合21家部門共同發起“西岸對話:人工智能安全與治理對話網絡”,旨在打破壁壘,在共商共建共治過程中共同探索、共同進步,促進各方在人工智能安全與治理領域的緊密合作,期以在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時代中更好地統籌發展與安全。
同時,論壇發布了《徐匯區關于支持西岸大模型科創街區建設的若干意見》,這一政策文件的出臺為區域科技創新生態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論壇還舉行了2024年徐匯區大模型企業集中簽約儀式,各方將攜手并進,共同推動人工智能及其相關大模型技術的創新與應用。
論壇上,來自國內外學者們共同探討了深入探討如何構建人工智能治理機制,以保障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上海交通大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研究院以及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聯合主辦本次論壇。
作者:
文:姜澎圖:受訪者供圖編輯:儲舒婷責任編輯:樊麗萍
轉載此文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40-5010-0.htmlAI人才不能只會用別人的鍋做自己的飯,“加速‘人工智能+’構筑新質生產力”論壇日前舉行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