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煦陽策劃 | 楊曉鶴封面來源 | 圖蟲創意 2016年,李彥宏站在百度聯盟峰會的講臺上,向所有人宣布:互聯網的下一幕是人工智能。同年,Google 旗下 Deep Mind 開發的 Alpha Go 戰勝圍棋選手李世" />
文 | 何煦陽
策劃 | 楊曉鶴
封面來源 | 圖蟲創意
2016年,李彥宏站在百度聯盟峰會的講臺上,向所有人宣布:互聯網的下一幕是人工智能。同年,Google 旗下 Deep Mind 開發的 Alpha Go 戰勝圍棋選手李世石,直接推高市場對AI的想象,一批AI公司崛起,有人把這一年稱作“AI元年”。
七年后,李彥宏的預言成真了。這七年里,人們發現“AI賦能千行百業”的愿景,是個美麗的“誤會”。商業化困境剝落了AI企業在實驗室中的光芒,讓其面對最粗糙的波折。
直到2022年末,ChatGPT3.0 橫空出世。七年前 Alpha Go 戰勝李世石,更多被當作一則驚爆的新聞或奇觀,而這一次,人們開始相信AGI(通用人工智能)時代正在到來。上線后僅一個月,ChatGPT全球用戶便破億。前世界首富、PC時代浪潮最大獲利者比爾·蓋茨驚呼,ChatGPT的出現,不亞于PC或者互聯網的誕生。
而由GPT引發的AIGC浪潮,更是讓科技生產力實現躍遷。無數新的應用將基于大模型來開發,如同十幾年前各種基于Android 、iOS 的應用大量涌現一樣,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相關產品也正在噴涌而出 。更振奮人心的是,AI時代的創業團隊將更小、更快,Open AI 只有300人,頂流AI繪畫軟件 Midjoureny,團隊只有11人。
應用層的機會屬于每一個有野心、有想象力的人。在被 ChatGPT 點燃的各地“黑客松”比賽中,有人通過 ChatGPT 生成教學視頻,用ChatGPT搞投資,折現現金流分析教學;有團隊意圖利用文生圖的能力,幫助每個人畫出自己的夢;有產品能識別用戶面部情緒,讓ChatGPT更恰當地回復......無數沖浪者在屏幕面前敲擊鍵盤,如同即將踏足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或者剛剛分開海水的摩西。
浪潮來臨之際,很多“海邊的人”會首先受到波及。高盛集團發布了一份報告,警告稱,未來五年內,全球將有3億人因為AIGC而失去飯碗。Stability AI 的 CTO(首席技術官)Tom Mason也提到AIGC影響不只是10 億人,但這是他們當前的目標。
面對如此大的時代浪潮,AIGC 應用層會有哪些新挑戰、機遇?AIGC會給內容生產和職場關系帶來什么樣的改變,普通人又該如何應對?為了解答上面的問題,Tech星球《產品挖掘機》欄目特別推出“AIGC應用測評Top25”專題,挖掘了國內上百款 AIGC 產品,制作了一份AIGC產品推薦表單。
以“國內可以無障礙使用、AI驅動的產品化、適合不同角色的推薦”為衡量標準,該表單將國內市場的AIGC 產品分成“AI對話、AI數字人、AI辦公助手、AI繪畫、AI影像制作”五大類,每一類從四個維度進行測評,根據評分分別得出前五名。
該推薦表單致力于發掘國內最好的AIGC產品,幫助用戶甄別產品實力,以及明晰哪款產品對自己或公司業務更適合匹配。
同時,Tech星球還訪談了AIGC賽道多位CEO、專家與投資人對未來趨勢的洞察,AIGC 降臨后,各行各業將會如何重構與洗牌,以及將會如何塑造AI時代的未來。
2022年11月30日,ChatGPT上線,僅一周就獲得百萬注冊用戶,被視為具備成為下一代互聯網入口,甚至開啟第四次技術革命的潛力。此后,ChatGPT的發展就一路“狂飆”:母公司被投數十億美元、與微軟打造新版搜索引擎產品Bing、推出插件系統......就在幾天前,ChatGPT已推出移動端App,僅半天就登頂App Store。
一個問題浮現出來:為什么人工智能發展這么多年,國內沒有能預見到大模型的“涌現”能力?
在訪談調研中,Tech星球向多位受訪者提出了這個問題。APUS CEO 李濤告訴Tech星球,他不認為有任何人可以預料到,哪怕是OpenAI 的投資人埃隆馬斯克和其CEO Sam Altman。2019年,李濤在硅谷游學時,就曾與 Sam Altman交流 。據李濤講述,當時 GPT-2 還集中在游戲方向,沒引起多少重視。”所謂的‘智能涌現’,是事后總結出來的結果。現在看來,過了100億參數(涌現)就會發生。”
小冰公司CEO李笛表達了相同的看法,他將OpenAI的成功概括為“工匠精神”。據美國《時代》雜志報道,OpenAI在訓練ChatGPT時,在肯尼亞雇傭了大量員工進行數據標注,但李笛告訴Tech星球,當時業內已很少再用人工標注,這是一個沒有人愿意嘗試的方案。“就像有一個鐵杵,你把它磨成針。如果效果不好,那就是功夫沒下夠。”
但不管如何,一場不入局就會被淘汰的競賽已經開始。
像在中國科技圈點了一把烈火,國內各大廠、機構爭先推出自己的大模型及在此基礎上的AI對話產品。而隨著國內大模型“百舸爭流”,各種測評標準也被陸續提出,如真格基金的Z-Bench v1.0,以及中文通用大模型評測基準SuperCLUE等。社會討論熱度呈指數級激增。
更聚焦大模型產品化的Tech星球測評結果顯示,文心一言與訊飛星火表現不相上下。當然,訊飛星火正陷于市場質疑其是“套殼GPT”之爭,而百度目前已基于文心一言大模型推出搜索產品“百度AI對話”(又名“搜索AI伙伴”),可進行聯網搜索、語音輸入,并設有眾多垂直場景入口,因此處于領跑階段。綜合測評中,阿里旗下的“通義千問”在數學、編程能力稍遜一籌,其他方面表現良好。“商量”與“天工”則在實測中均出現等待時間較長、作答卡頓的現象,產品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