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日,短視頻平臺涌現大量利用AI技術模仿雷軍聲音的惡搞視頻,內容涉及對堵車、假期等話題的尖銳評論,甚至包含不雅言辭,引發網友廣泛關注。據統計,相關話題瀏覽量已突破億次大關。
面對網友關于“為何罵人”的詢問,雷軍以三個發怒的表情作為回應,顯然對這些惡搞視頻感到不悅。這些視頻不僅損害了雷軍的個人形象,更觸及了名譽權的邊界。
AI技術的普及使得深度合成內容日益增多,從文字、圖像到音視頻,其生成門檻越來越低。然而,這也帶來了信息失真、認知混亂等社會問題。此次“雷軍AI配音”事件,正是這一現象的縮影。
值得注意的是,類似由AI技術引發的侵權甚至犯罪行為已非孤例。此前,“三只羊盧某”錄音事件便是一起通過AI配音偽造的典型案例。鑒于此,國家金融監管部門已發布風險提示,提醒公眾警惕“AI換臉擬聲”類新型電信網絡詐騙。
在此背景下,如何規范AI合成技術的應用和傳播邊界,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盡管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已對相關內容作出規定,但在實踐層面,仍需進一步細化指導原則,明確各方責任。
例如,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的大模型平臺,在此類侵權行為中應承擔何種責任?相關網絡平臺又應如何及時采取措施,防止侵權行為的發生和擴散?這些問題均值得深入探討。
盡管部分涉事視頻標注了“AI合成”字樣,但仍有網友表示,此舉并未能有效避免對雷軍形象的損害。這也引發了對名人肖像權、名譽權保護的進一步思考:是否僅憑標注就可隨意合成、惡搞名人內容?
“雷軍之怒”不僅是對個人權益的維護,更是對AI合成技術規范應用的呼吁。此事件能否成為依法處置AI合成侵權的典型案例,值得期待和關注。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45-8496-0.html雷軍發聲,能否遏制AI合成技術濫用趨勢?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