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這兩年,世界變化很大。
疫情來去、AI崛起、機器人......哎,我不想數了。
全世界充斥著各種不確定性,每個身處其中的人,仿佛在做極限運動:在失控的邊緣,努力想要抓住點什么穩一穩自己。
前段時間,我很榮幸地邀請到鐘承湛來到我的訪談欄目,進化者直播間。
說來,我們已經兩年沒見了。但他坐在我面前,還是一如我兩年前見他時熟悉的模樣,說話依舊慢條斯理,提起事業,眼里依然閃著火熱的光。
你問,鐘承湛是誰?如果你喜歡戶外運動,他做的品牌,你大概率穿過。
他的一層身份,是全球三大全系攀登品牌之一,凱樂石的創始人。
而他的另一層身份,更厲害。他是一位超級資深的戶外運動愛好者,還是中國第一位學習坐式滑雪的人。
這兩年,作為一名商業顧問,我見了不少創業者、企業家。當我問,是什么讓他們選擇了創業這條孤獨又難走的路?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太一樣。
有人是局勢所迫,有人是孤注一擲,有人是順其自然。
但如果你問鐘承湛?那么你會得到一個非常讓人眼紅的答案:因為熱愛。
很奢侈。但,也很值得。
你或許也曾想過,既然上班累又卷,不如去做熱愛的事情。可又擔心,真當熱愛變成了事業,熱愛終究會敗給瑣碎。
甚至,對于“什么是熱愛的事”,回答都是干凈利落的“我不知道”。
在訪談的最后,鐘承湛說了這樣一段話,我想,這大概就是對于“把熱愛當成事業”最好的詮釋:
“沒關系,不需要清晰,迷茫也行。我們在迷茫中成長,在孤獨中強大。”
“但是,至少你在迷霧之中,要有那么一座不那么明朗的,但你非常想要去攀登,且別人沒有攀爬過的山。”
說實話,聽到這段的時候,我身上的雞皮疙瘩起來了。
今天,我把和鐘Sir的訪談,整理成了一篇文章,來和你分享。
從哪里說起呢?要不,就從鐘 Sir小時候,和堂兄離家出走的故事開始吧。
靠譜 / 不靠譜
我問鐘Sir,什么時候開始發現自己有點喜歡戶外運動的呢?
鐘Sir想了會兒說,喜歡到處跑,是他從小就有的愛好。
許多人第一次獨自出遠門,是大學。但鐘Sir,是初中。
別人是去旅游,出門前和父母相看淚眼。而他呢?是攛掇堂兄,一起離家出走。
那是90年代初,兩個才十二三歲的小孩,在學校臨時起意,背著書包跳上拖拉機,去了火車站。
身上總共也就20元,看到火車來,跳上火車就走了。沒跟父母打招呼。
等火車到站,才知道這車是去南寧的。
換做別的小孩可能已經開始害怕,鐘Sir卻覺得好玩異常。
錢不夠,困了,就睡公園。餓了,就去看別人吃飯,瞅準那些剩下很多菜的,等人走了,他們就拿過來吃。
天吶。太勇敢了。
你說他不靠譜吧,他又有能力淡定地在南寧流浪四五天,完好無損回了家。
鐘Sir不以為意。他說,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難。
畢竟,人怎么會在路上餓死?只要你的“自尊”沒那么高,反正死不了,就敢干。
后來,隨著年齡增長,鐘Sir的膽子,越來越大,越來越大。
鐘Sir上大學,有時候下午四五點,上著上著課,沒意思,不想上了。他就跟朋友說,走,我們去騎車。
帶上簡單的行囊,山地車一騎,就這么從武漢到了上海。
住。晚上騎到半夜,就近睡大通鋪,后來就是十幾二十塊的青年旅舍。
吃。別人吃飯,他們跑去問,這好吃嗎?總能遇到別人熱情邀請,一起嘗嘗,喝一杯。
于是他們總有飯吃,生存能力愈發嫻熟。這樣走走停停,就是一個星期。
不靠譜和靠譜的交融會導致什么呢?風險承受能力很強。
如果你同時把一顆乒乓球和一個布球往地上扔,你就算用力,布球也只能彈起來一點點,但乒乓球,你越用力,彈得越高。
就像是鐘Sir,很差的日子可以過,很好的日子也可以過,非常有彈性。
誰去想靠不靠譜呢?只去想,愿不愿意去做。
有彈性的人生,意味著他注定了會一直嘗試探索,一直走在突破自己的路上。
超市%20vs%20戶外
大學的時候,有兩條路擺在鐘Sir面前:
選項一,繼續讀書,安穩完成學業。選項二,輟學,去做生意。
看到這里,你肯定覺得不難選了。只不過,是做什么生意呢?
答案可能出乎你意料。
開超市。
鐘Sir大學時,學校周圍有一家中百倉儲,生意非常火爆。這讓他對超市零售這種新業態,有了濃厚興趣。
這個業態他老家沒有,于是琢磨,是不是可以做去老家。他開始多處考察,得出結論,這種零售超市未來應該會是個很重要的趨勢。
2000年,他無心上學了,就選擇了創業做超市。
這種說干就干的沖勁,很讓人佩服。
用“不靠譜”打開了門,用“靠譜”堅持下去。
超市一干就是3年,開了5家店,一年能做到2個多億。
其實,鐘Sir并不是家里第一代創業者。
“我其實也是靠譜的。”鐘Sir笑了,“我從小就幫家里做生意。”
從爺爺那輩做外貿單把雞賣去香港開始,再到父母輩做機械鋼材的生意。
鐘Sir家一直有做生意的傳統。
鐘Sir從來不會安心閑著,總是跑前跑后幫著父母做事干活,押車隊、買零件、下車間。六年級的時候,別人還在念課文,他就已經開始和司機一起去廣州水泵廠,去買離心泵。
這樣的成長歷程,讓他對所有的基線很熟,什么洗床、抱床、燙床,都會用。讀大學是他唯一聽了一次長輩的建議,去讀了機械工程。
父母生意做得很不錯,95年就已經是中國私營企業500強了。
這很有意思。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叫作“富不過三代”。
一來許多家族企業都是子承父業,二來傳到第三代及之后的子孫們,就不認真干活了。
但鐘Sir家很不一樣。到鐘Sir這一代,依然擁有著熱烈去探索的沖勁。
是有什么成功的基因嗎?還是后天努力?
我也很想琢磨出一個結論,但是聽到這里,我也只能總結出幾個關鍵詞:
冒險,大膽。調研,刻苦。
不過,當超市開始有2億的營收,鐘Sir又做了新的選擇。
我問鐘Sir,為什么后來好好的超市不做了,要去做戶外生意呢?
這難道又是一次,在靠譜和不靠譜之間,選擇了“不靠譜”的沖動嗎?
愛好者 ~ 從業者
“我躺在路邊,淚流滿面。”
這是鐘Sir去到昆侖山脈,看到巍峨景觀時的感受。
如果說之前只是單純的“冒險”行動,那么去登山,才是鐘Sir戶外運動生涯的開啟。
時間撥回鐘Sir大學時期。
那是97年,他在圖書館看書。一本雜志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山野雜志》。
他看到,原來中國有這么多的雪山,這么美,開始對西藏產生了強烈的向往。
后來99年,鐘Sir去了西藏。從西大灘開始,往冰川騎。
有個成語叫“望山跑死馬”,特別適合形容他們當時的感覺。看著冰川那么近,可能也就頂多30分鐘的距離,但是這一程他足足騎了兩個小時,都要騎斷氣了。
為什么?因為高原反應。頭在發脹發疼,到冰舌發現都是土,往前還是土,不知要多久、爬多高,才能走到有冰的地方。
但是一個轉彎,忽然間一幅雄偉壯闊的景色映入眼簾。也不知道是爬坡太累,還是景色太雄偉,他停下來,躺在路邊,全然感動著。
聽鐘Sir講到這里的時候,我特別感同身受。
只關注自己的時候,ego很大。
但是當我去過南極,登頂過珠峰,穿越過戈壁......看到遠遠比自己大很多的東西時,內心是震撼的。
爬山爬吐過,走路指甲蓋走掉過。但最終當我抵達目的地,和世界開始要融為一體,會有一種感動,只想痛哭流涕。
這次西藏的經歷,鐘Sir有個很大的收獲。
當時天黑了,只好先找地方住下。住的地方他認識了5個德國人,才發現人家登山裝備又多又專業。有繩子,有冰鎬,有冰爪。
在現實中看到雜志里出現的工具,在他心里埋下了專業登山的種子。
他從單純追逐冒險、美景的愛好者,開始追求更專業的戶外運動,去更難、更遠、更美的地方。
鐘Sir說,做超市,雖然營收很高,但毛利是不高的,大概11%、12%。
扣掉各種成本,凈利有時候就是1%、2%。
一部分租給珠寶、奶茶這些高毛利的生意來開店,一部分打廣告收費,還有一部分就是日用品的上架費。
鐘Sir總結了一個點,我覺得特別有意思:做超市,本質是做一個“引流生意”,而不是“零售生意”。
怎么說?
日用品吸引人流來商場,然后你再用更貴的價格,把流量“賣給”店家、商家。
人流多,在商場打廣告就有了價值,就會有廣告商找來。顧客去高毛利的店鋪消費,店鋪就能一直交得起很高的租金。
那么,引流生意的關鍵是什么呢?
做大規模。薄利多銷。
也就是說,開連鎖超市,把超市做多做大,原本應該是鐘Sir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但他覺得沒意思。
03年的春節,鐘Sir又去登山。當他從四姑娘山下來,就覺得超市不香了。
超市,也開著。但是心,已經飄去了戶外。
他開始到處走訪,去了北京、西安......中國走了一圈,發現戶外市場還在萌芽階段。
整個戶外的營業額,甚至還沒有他超市的營業額大。
但,就是想干。
我覺得特別有意思,因為很少有人愿意放棄穩定又靠譜的生意,去追逐不確定性很強的新生意。
鐘Sir說,兩個原因:
1)做這件事實在很開心。
那時,戶外從業者基本上人人都是愛好者,都特別好玩。
鐘Sir說,前期其實都是三五好友一起玩,討論的都是去哪里好玩。能玩到一起去,生意就自然而然成了。
基本上,10分鐘談不下來的,這事就不靠譜。為什么呢?說明還沒有想到一塊兒去。
到現在,凱樂石都有讓員工帶薪去戶外玩耍的傳統。
你時常穿著客戶的鞋子,你才知道他走路怎樣才不會崴腳。
2)堅持想做自己的品牌。
做超市的經歷,給鐘Sir后來做戶外,又沉淀了2個關鍵點。
一個是前面說到的引流思維,另一個就是一定要做品牌。
因為當時頻繁接觸寶潔的產品,讓鐘Sir實實在在意識到了寶潔的品牌力量。
開心。品牌。
我想,鐘Sir有著自己對于“靠譜”的定義。
但是就事情來說,當年年底,他就推出了自營品牌,凱樂石。
是一座山的名字。
極限運動 & 創業思考
“這是我喜歡干的事。賺錢是順帶的。”
在和鐘Sir聊之前,我認為自己還算是個“極限運動”愛好者。
現在看來一樣都沒參加過,只能說參加過一些戶外運動。
極限運動的特點在哪里呢?在于一個“臨界狀態”。
臨界狀態指的是,你一直處于一種非常快速的運動中,但同時你還能一直控制住自己。
這種平衡的狀態,一面是深淵,一面是天堂。
起心的確是火熱的,過程也會是享受的,但行動必須是冷靜的。
不然,失之毫厘,差之生命。
你會發現,很多創業者、投資人,聊起來,都表示自己很喜歡極限運動。
但,我以為的極限,原來只是戶外。
有什么區別呢?
極限運動,可控性更低,更小眾,死亡率更高。比如,翼裝飛行、低空跳傘、高氧潛水、大跳臺之類。
但是登多高的山,都不算極限運動。珠峰也不算。滑雪也不算。多高的雪山都不算。
只要還能有專業設備或者專業人士來保障你的安全,就只能算是戶外運動。
安全,就算不上極限運動。
這很像投資。很像創業。
第二次創業,鐘Sir想做品牌,但是手里錢不多。
超市的錢,基本上都壓在貨上。怎么辦呢?
創業,就像極限運動那樣,不能停,必須努力找平衡。
鐘Sir笑著說,自己好像總是挺任性的。
我就在想,到底什么是任性的資本呢?
或許,錢從來不是任性的資本,熱愛和專業才是。
錢不多,那就選一個資金門檻低的生意來做。錢不夠,那就干脆把賺錢的超市賣了。
就算是這樣,也要去做凱樂石。
鐘Sir聊起凱樂石的創業,前十年挺順利的,雖然也肯定有一些挫折,但自己非常滿足。
做多困難的事情,都不覺得困難,只有遇到挑戰時那種興奮。
然后,立馬切入極限運動的狀態,冷靜、專業、忍耐、享受、解決。
工作就是玩,努力工作,就是努力玩,玩的過程中,產生生意。
公司有個傳統,你要去玩就去。
登山、攀巖、露營、自駕游,只要是和公司業務和產品相關的活動,請假很容易。
公司還會把一些假期集中來放,一年有四次長假,每次8到15天,足夠去中國任何一個地方登山了。
鐘Sir自己就是這樣。創業初期,他出門幾乎只去住青旅,因為那里大概率能碰到目標顧客。
和他們吃一起、住一起,體驗他們的體驗,尋找他們的需求。
這太有意思了。
我知道有的公司非常緊繃,把員工緊緊攥在手里,喜歡通過掌控員工的時間,來減少心理上對不確定性的壓力。
但你知道嗎?如果你去做極限運動,你越緊繃,就越容易出大問題。
厲害的人,總是能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并且愿意為任何后果負責。
2013年,凱樂石成立10年,營收達到了6個億。
但鐘Sir并不開心。
第二年,他就開始帶著公司做轉型。
這個決定,讓鐘Sir從14年到18年,業績都沒怎么增長。但熬到19年之后,業務再次迎來了爆發。
這是怎么回事呢?
專業 pk 休閑
“專業,是用來保命的。”
那幾年韓風盛行,但是鐘Sir還是重新做的定位,選擇了和當時市場背道而馳的專業業務。
登山、露營、滑雪、摩托車......隨著參與的戶外挑戰難度增加,鐘Sir當年心中被種下的的種子,開始生根發芽。
這個種子,就是專業設備。
很多地方,沒有合適的人和裝備,根本去不了。更別提在許多戶外環境下,專業不僅意味著舒適,更意味著安全。
這不是個拍腦袋的決定。
一個行業發展初期,更多是靠發燒友驅動。
品牌少,用戶多,是賣方市場。
凱樂石成立的2003年,可以說是國內的戶外運動元年。那一年,許多戶外品牌誕生,中國民間也開始出現一波又一波的人登頂珠峰,開始有了商業登山隊。
登山,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專業度的事情。
2006年夏天,鐘Sir去北京參加一個攀爬最高峰的活動。
山下是熱到要中暑的艷陽高照,大家都穿著短袖。但是越往上爬,天氣越是險惡。
潮濕,狂風。迅速失溫。
隊伍里只有鐘Sir和其他兩位穿了沖鋒衣。如果按照原計劃,還要翻越山極,在這種環境下至少要暴露一個多小時。這樣下去,其他人眼看著就快掛了。
來不及想這么多,他召集大家緊急下撤,沿路返回。每往下走,溫度都在上升。
這次回去后,他堅定了要做一款夏季沖鋒衣。
這款沖鋒衣做出來就賣爆了,從07年一直火到13年。
好的沖鋒衣,是什么樣的呢?
防雨。透氣。缺一不可。
有的衣服只能防水,雨雪天氣的水壓防不住,依然會進水。
有的衣服能抗住水壓,但是不透氣。這更可怕。
在高海拔地帶徒步,或者攀登雪山時,汗水就排不出去,悶在衣服里,會讓人體失溫,非常致命。
表層拒水,中層防水,網孔大小能剛好讓氣體出去,讓液體進不來。
厚的沖鋒衣,和薄的,又有細微的差別和單獨的設計。
戶外,不確定因素很多。
比如,背包輕一克,換成氣罐背在身上,能燒壺熱水,關鍵時刻能救命。
又比如,把牙膏擠掉,只剩下必需的一段,這樣能多帶一些糧食。
人體需要科技來保護,物品需要極致來周全。
科技。極致。
凱樂石剛創立的前十年,公司做產品設計研發的人,就占了總人數的三分之二。
這十年,沖鋒衣、抓絨衣、帳篷,都是這樣一步步打磨出來,賣得很好的品類。
就像當年做超市,休閑產品是一個“引流生意”,而專業產品,才是核心競爭力。
專業,其實意味著去攀登行業的“未登峰”。當你占據了山頂,別人就很難超越了。
但是攀爬的過程,并不總是一帆風順。
2013年,鐘Sir遭遇了一個重大變故。
大變故%20+%20未登峰
13年去滑雪。撞到了樹。脊柱斷裂。
鐘Sir醒過來,一模下半身沒知覺,當時就知道結果了。他很淡定地指揮救援隊,不能因為搬動造成二次損傷,叫直升機。
要是送到大醫院,或者還有挺大挽回的余地。但是2小時的黃金救援時間,只夠送到當地的醫院。
鐘Sir笑道,受傷也不是第一次了。只是這一次,可能麻煩大了點。
之前也有一起玩車的朋友,頸椎受傷,全身癱瘓。所以自己也早有做準備。
我問,那你在醫院的時候,是什么感覺呢?
鐘Sir說,最開始的12天,也有點僥幸心理的,因為一般如果12天,還有可能通過手術置換治好。
家人朋友也沒說什么晦氣話,自己的心理重建,其實也在這12天就完成了。
我聽到這里的時候,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我猶豫了一下,還是把很想問的問題說了出來:你后悔嗎?
比如,為什么之前不一直開超市,可能就不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了。
“沒什么好后悔的。”
“勇敢者的游戲,自然有它的代價。不然誰都可以來玩了不是嗎?那你怎么會有勇敢者的榮耀呢?”
甚至,在醫院里的時候,鐘Sir已經開始在查,如果自己走不了路,還能玩些什么?
哇。還能開越野摩托車。還能坐式滑雪。那就沒什么。
13年,又是一個戶外爆發的一年。什么品牌都涌進來做戶外,很多熱錢也開始往戶外投資。
但這時,鐘Sir警告團隊和經銷商,要重新定位公司:
1)要做,就做專業品牌。
2)聚焦,只為攀登打造。
接下來,公司迎來了幾年低谷。專業的東西太難賣掉,庫存積壓了很多。18年底,大量關店。
這幾年,鐘Sir忙著去滑雪,也沒怎么搭理公司的業務。
情況持續到疫情爆發。
戶外,更火了。
被城市封閉已久的人們迫切想要去戶外散心,被疫情培養的社交距離,在戶外才能得到舒展。
那段時候,休閑帳篷賣得很火。鐘Sir卻在20年的時候,把帳篷業務砍掉了,不做了。
其他做休閑品類的,幾倍幾倍增長。但凱樂石卻只有20%左右,增長很慢。
如果只看業績增長戰略,這時的鐘Sir,比起當時鬧著想做休閑的總經理,似乎又變成了那個“不靠譜”的小孩。
但是拗不過鐘Sir的堅持,團隊就接著往專業方向深耕。
“也有一些運氣吧,但2023年,我們開始大幅增長了,大家的信心又回來了。”
鐘Sir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做休閑,沒有壁壘,誰都可以來做。但是他們一直在鉆研的,是專業。
而更專業的產品,才是他們喜歡的、擅長的,戶外愛好者們真正需要的。
自己和團隊,一直泡在戶外運動中,才真正知道自己的用戶需要什么。
真是漂亮。
后來,我們又聊起,攀登專用沖鋒衣的領高要過嘴唇、拉鏈一定要透氣防水、袖子必須能扣緊、為了彎腰不露設計的前后高差、登山爬山攀巖又各有要求......
鐘Sir說到這些,眼里一直都閃著亮光。
我了解到,他們就在做中國未登峰計劃。于是訪談的最后,我問鐘Sir,能介紹一下嗎?
所謂的未登峰,指的是那些還沒有被登頂過的山峰。
中國藏東南一帶,有大量的未登峰。但是,由于無人探索過,攀登起來有許多困難,需要大量裝備和資金。
之前有很多中國的未登峰,都是外國人來攀登。
于是,從06年開始,凱樂石就開始支持中國的運動員,能夠攀登上中國的未登峰。
未登峰。這個詞真好。
其實如果我們回過頭,看鐘Sir家三代的創業,你會發現,每一代人,都在挑戰自己的未登峰。
爺爺做外貿單,父母做鋼材生意,鐘Sir做超市零售——
鐘Sir是78年的。我粗略推算了下,三代人開始做事的節點,發現都剛好走上了一段紅利開啟的時間。
但他們做選擇的時候,只是有一個具象的山在眼前,等著自己去攀登。
所有事情都不那么明朗,這座山甚至無人涉足。但他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想要登頂的心。
鐘Sir說,對于他而言,人生只有兩件事,睡覺和其他。
醒著的時候,隨心所欲熱烈地活,那么每一分鐘都是自己的。
你追求你的夢想、你的活法,你覺得它值,那就值了。
這一路,在靠譜和不靠譜里,鐘Sir一直選擇了別人眼里的“不靠譜”,但一定要做自己眼里的“最靠譜”。
在超市和戶外中,他選擇心之所向的戶外生意。
在愛好和從業中,他保持同時擁有這兩種身份。
在極限運動里,思考創業。在專業和休閑中,選擇專業。
哪怕經歷了大變故,鐘Sir也沒想過停止腳步,還要向著新的未登峰前進。
回到開頭的問題:一個人因為熱愛,到底能做出怎樣的生意?
我想,現在你心里已經有了答案。
感謝鐘Sir的分享。
也祝你,找到你心中的未登峰。
共勉。
P.S.
2024年,我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遇到了太多太多的“怎么辦”。
全網都在說低價。逃無可逃。利潤薄的和紙一樣,怎么辦?
客戶大幅度縮減預算。雖然溝通都很好,但就是沒錢怎么辦?
有的行業在萎縮,不萎縮的行業在內卷,怎么辦?
都說要擁抱人工智能,但卻不知道到底怎么擁抱,怎么辦?
人們捂緊了錢袋子。消費者輕易不買東西,怎么辦?
……
所以,我的朋友。為了回答這些“怎么辦”,今年的年度演講,將會有一個重大的改變。我們的內容形式,將會從往年的“趨勢+潛在機會”,改變為“難題+解題思路”。
因為這樣的改變,也許就能幫你解開眼下的難題。而解決好了眼下的事,才能有以后的事。
10月26日下午14:00,請允許我,與你一一分享。
10月26日下午14:00,就讓我們,年度演講再見吧!
*文章為鐘承湛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鐘承湛主筆/ 木言聲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我不是不在乎錢,我只是不在乎這點錢。”》
《如何高效復盤?》
《錢越來越難掙時,不妨嘗試大公司一做就虧錢的生意》
請在公眾號后臺回復 合作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45-8136-0.html將熱愛變事業,究竟能點燃怎樣的火花?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