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9日消息,在國家航天局最新發布的消息中,中國計劃在“十四五”規劃末期或2025年至2026年間,對一顆具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實施近距離觀測與撞擊任務,并嘗試改變其軌道,以此進行技術實驗。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標志著中國在小行星研究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若成功實施,將使中國在全球小行星防御技術領域占據領先地位。
據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介紹,中國小行星防御機制的核心策略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近距離觀測與撞擊,這是國際上研究小行星的常用手段,通過撞擊小行星表面產生的大量塵埃、碎石片等物質,科學家可以利用地面望遠鏡進行光譜分析,從而揭示小行星的基本成分和結構。其次,是嘗試改變小行星的軌道,驗證軌道偏轉技術的可行性。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因為小行星體積龐大,且改變其軌道需要巨大的能量,遠超當前衛星撞擊所能提供的。
據ITBEAR了解,在小行星研究領域,美國和日本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日本曾先后發射“隼鳥號”和“隼鳥2號”探測器,對小行星進行采樣并返回地球。美國宇航局的“黎明號”探測器則對灶神星進行了長期考察,而OSIRIS-Rex任務也成功收集了小行星的樣本。相比之下,中國在小行星探測方面起步較晚,但正加速追趕,旨在建立自己的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統,以應對潛在的小行星威脅。
為何中國要開始研究小行星?吳艷華副局長指出,這既是出于對小行星撞擊地球可能帶來的巨大生態災難的擔憂,也是為了在國際小行星研究領域追趕西方國家。盡管目前尚未發現對地球構成直接威脅的大型小行星,但直徑在數米至數十米之間的小行星仍可能對局部地區造成嚴重破壞。因此,建立小行星防御系統,掌握小行星的基本數據,對于保障國家安全和地球生態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中國還需要通過自主研發和實踐,掌握小行星研究的關鍵數據。美、日、歐等國家和地區在小行星研究領域已有一定積累,但他們不可能將這些數據完全共享。因此,中國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射探測器進行科考活動,以獲取第一手數據,為制定應對策略提供科學依據。面對潛在的小行星威脅,中國正積極行動,力求在小行星防御技術領域取得突破,為全球安全貢獻力量。
綜上所述,中國對小行星的研究不僅是對潛在生態災難的未雨綢繆,更是為了在國際小行星研究領域爭取一席之地。通過建立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統,中國正逐步揭開小行星的神秘面紗,為人類應對潛在的天體威脅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45-6267-0.html中國建小行星防御系統?這場災難只能自救!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