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大模型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Kimi chat,這款曾以“200萬上下文”技術突破驚艷業界的AI應用,正面臨月活用戶大幅下滑的挑戰。根據最新數據顯示,Kimi的月活用戶數已從去年底的3600萬腰斬至1820萬,排名也從國內AI APP月活榜的第二位跌落至第四位,被DeepSeek、字節豆包和騰訊元寶等強勁對手甩在身后。
面對這一困境,Kimi的創始人楊植麟并未坐以待斃,而是選擇了換道超車,試圖通過布局AI醫療產品和切入垂類領域來尋找新的增長點。據悉,Kimi正加強與醫學領域的信源合作,以提升其在專業搜索領域的準確性和質量。同時,Kimi還與財新傳媒達成合作,為用戶提供更加可靠的財經信息。
然而,這一系列舉措的效果似乎并未立即顯現。在嘗試向Kimi提問財經和醫療相關問題時,我們發現,盡管Kimi在回答問題時能夠顯示相關信源,但在財經領域,其生成的回答并未充分引用財新網的內容,反而增加了用戶核對信息的工作量。而在醫療領域,Kimi的信源儲備也仍有待完善,特別是在寵物醫療等細分領域。
除了在專業領域發力,Kimi還在社交屬性上進行了探索。近期,Kimi在小紅書平臺發起了“21天打卡挑戰”,鼓勵用戶與Kimi進行互動,并分享到社區。這一舉措不僅為Kimi打開了觸達C端用戶的新窗口,還試圖通過社區功能增加用戶粘性。然而,與競爭對手相比,Kimi在社交化方面的嘗試似乎仍顯保守。
楊植麟曾表示,月之暗面并非為了競爭而建立,而是為了滿足用戶需求。然而,在當下這個充滿競爭的市場環境中,Kimi的處境卻愈發艱難。隨著大廠紛紛入場AI大模型領域,并加大對自家產品的推流力度,Kimi等獨立AI應用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金主們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從過去的積極投資轉為謹慎觀望。
在這樣的背景下,Kimi的融資之路也變得愈發艱難。自去年8月傳出融資消息以來,Kimi已近一年未獲得新的融資。而競爭對手則紛紛獲得了大筆資金支持,進一步拉開了與Kimi的差距。在商業化方面,Kimi也面臨著挑戰。盡管其曾嘗試通過API和打賞等方式盈利,但在價格戰和競爭壓力下,這些嘗試并未取得顯著成效。
為了應對挑戰,Kimi正不斷嘗試新的方向和策略。除了加強與專業領域的信源合作和切入垂類領域外,Kimi還在探索多模態功能和社區功能等新的增長點。然而,這些嘗試能否幫助Kimi走出困境仍是一個未知數。
在AI大模型領域,技術和用戶規模是推動應用發展的關鍵因素。對于Kimi來說,如何在技術前沿探索和用戶留存之間找到平衡點將是其未來發展的關鍵。同時,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保持創新力和競爭力也是Kimi需要面對的重要挑戰。
盡管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但Kimi并未放棄努力。在楊植麟的帶領下,Kimi正不斷嘗試新的方向和策略以尋求突破。未來,Kimi能否在AI大模型領域重新崛起仍需拭目以待。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45-13040-0.htmlKimi月活下滑,楊植麟如何帶領月之暗面尋找新出路?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