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名為Manus的AI產品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然而,隨著熱度的上升,關于這款產品的更多細節也逐漸浮出水面,引發了一系列新的討論。
據悉,Manus由一支中國團隊開發,但其最初的官網頁面卻是全英文,且注冊和聯系方式均指向海外社交平臺。這一現象曾引發不少疑問,而如今,有消息稱Manus尚未通過國內備案,因此無法在中國市場正式運營。
進一步挖掘發現,Manus實際上是一款“套殼”AI產品,它并沒有自己研發大模型,而是基于國外的大模型Claude進行開發。通過多模型動態調用,Manus提升了其綜合能力。據參加了Manus團隊小型溝通會的自媒體透露,Manus對Claude和另一模型進行了額外后訓練,單任務運行成本約2美元。
Manus的開發團隊Monica.im由連續創業者肖弘創立。肖弘此前曾開發過兩款企業微信Saas工具,并在2023年推出了AI瀏覽器插件助手Monica。Monica集成了包括GPT-4、Claude 3.5等在內的多個主流大模型服務,用戶可以在瀏覽器上與Monica進行各種交互。
由于Manus使用的大模型未經備案,且其自身也沒有備案,因此在國內可能屬于違法違規。這也解釋了為何Manus在發布初期,其官網宣傳、注冊和聯系方式均面向海外市場。同時,Manus采用了邀請碼機制,并未完全開放注冊,但在國外社交平臺上發布了正式的產品介紹視頻。
值得注意的是,肖弘團隊對于相關法規顯然是有所了解的。其此前開發的Monica插件也曾因類似原因在國內無法使用。Monica插件在國內備受好評,但由于我國相關規定的出臺,該插件在國內被下架。
不過,針對Monica面臨的監管問題,肖弘團隊進行了針對性應對。近日,一款名為“Monica”的App在iOS商店和安卓應用商城上架,開發者為北京蝴蝶效應科技有限公司。該應用接入了經備案的大模型Deepseek V3和R1,可幫助用戶進行文案創作、疑問回答和輔助編程等。
有觀點認為,Monica為了合規進入國內,選擇了使用經備案的大模型。同樣地,未來Manus也可能會采用這一路線,即采用經過備案的國內大模型為國內用戶提供其AI服務。
然而,在Manus上線后,一些自媒體將其宣傳為“國貨之光”,卻忽略了其合規問題。這些自媒體一味強調Manus的“中國團隊”身份和“全球首個通用Agent”等標簽,激發了公眾的情緒價值,導致出現了高價出售邀請碼等離譜現象。
事實上,盡管Manus作為應用層產品有其積極意義,但合規問題不容忽視。在宣傳和推廣過程中,應更加注重合規性和真實性,避免誤導公眾和引發不必要的爭議。
對于AI產品的監管也需要不斷完善和加強。相關部門應加強對AI產品的備案和審查力度,確保產品符合法律法規和監管要求。同時,公眾也應保持理性態度,不盲目跟風或炒作AI產品。
在AI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技術創新和合規監管成為了一個重要課題。只有加強監管、規范市場行為、提高公眾意識,才能推動AI產業的健康發展。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45-11444-0.htmlManus合規隱憂:海外爆火后能否“轉正”入華?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