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長子的名字取自《詩經》中的《國風·鄭風·山有扶蘇》,扶蘇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寓香草佳木之意。
由此可見,秦始皇對于扶蘇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不過在《史記》與《資治通鑒》中記載公子扶蘇非常有政治遠見,,認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不可實行太過嚴苛的政策,只不過這些與秦始皇的政治理論相悖,由此觸怒秦始皇,被認為是一個性格軟弱的公子,于是一紙詔書,將他打發到上郡監蒙恬的軍中,希望由此歷練出一個果敢剛毅的皇子。
幾年的塞外征戰果然使扶蘇迅速成長起來,扶蘇成為身先士卒、勇猛善戰的一名戰士。
而他敏銳的洞察力與出色的指揮才能也令邊防將領自嘆弗如。
然而哪怕在這些浴血征戰中,也沒能磨滅掉他原本善良慈悲的心腸,他依舊愛民若子、待人謙遜,更受當地百姓的愛戴與推崇。
扶蘇作為秦始皇的嫡長子,憑自身的政治敏感與秦始皇的栽培,且在朝堂經營多年,理應得到大部分大臣的擁戴,而在監軍期間,又與蒙恬大將軍等人有不錯的交情,軍中有人輔佐,朝堂有人擁戴,若是能夠順利登基所面對的局面也應該是人心所向相對穩定的。
就算秦始皇一直認定此子性格軟弱,不是合適的繼承者,可對于當時的大秦來說,一位懷柔的君主會讓秦朝有更多緩和的空間,不至于會迅速崩塌。
好像皮繩被拉直繃緊后,如果外力消失,皮繩可以舒緩下來,那么你會看到這根皮繩是在向內收縮的,有時候,人心也是如此,被高壓管制下的人心,就像一根繃緊的皮繩,隨時有可能斷掉,而一旦這管制變松、變柔和,人心不再惶恐,便會有發自內心的感激與尊重,也許還會有一些被救贖的感覺,甚至會覺得拯救了自己的這個人,才是真正識得本人這個千里馬的伯樂,會更賣力的為這位君主、為這個國家奉獻自己,此時人心的向心力是最大的。
而胡亥不過就是一個被趙高利用的傀儡,加上他本身也沒有多少政治頭腦,只是貪圖權力頂端帶來的奢靡與享樂,從而更加放任趙高對朝政的把持與禍害。
胡亥之所以如此信任趙高,是因為秦始皇聽說趙高為人勤奮,又精通律法,便提拔他為中車府令掌皇帝車輿,更是讓他教胡亥判案斷獄,加之趙高善于觀言察色、逢迎獻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公子胡亥的賞識和信任,這也就為他裹挾胡亥篡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趙高為宦官起家,最初因害怕扶蘇繼位后重用大將軍蒙恬,而他與蒙恬素來不和,便伙同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幼子胡亥為帝,依仗著秦二世的寵信,自任郎中令并在任職期間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將權利的暴虐向發展到極致。
而后又設計害死李斯,繼之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殺,另立子嬰為秦王。
雖然此后不久便被子嬰設計殺掉,且誅夷三族,但趙高的行為也是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
秦的滅亡,源于趙高與胡亥的暴虐與嚴苛,殘殺忠良,滅其宗室,讓大臣無人再敢上書;窮奢極欲,供己享樂,至咸陽三百里內不得食其谷;重徭役賦稅,酷色政刑法,使民不聊生怨聲四起,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處。
終于農民領袖陳勝、吳廣首先在大澤鄉 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揭竿而起,很快各路人馬因其目的一致,很快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最終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
因而與此對比,若皇長子扶蘇繼位,就算他宅心仁厚的性格如秦始皇所擔心的一般,并不適合帝王之位,可在酷政后的慈悲,嚴律下的適度放松,對于大秦帝國都是一種良性發展,并且扶蘇公子在朝堂本就擁有良好的人脈,在軍中又有極強的依仗,繼位后就算不會立刻殺掉趙高,也不會重用此人,便不會出現趙高權傾天下的局面。
扶蘇本就以繼承人身份生活多年,所學所看、所想所觀,皆以帝王視角論之,他能明白權利帶來的不僅僅是便利還有責任,因此自身就不會出現胡亥和趙高那樣的放縱,與權傾天下后的自我膨脹與不管不顧。
而且,當扶蘇公子成為權力頂峰的人,無論性格、眼界與行為,總會發生變化,這是權力帶來的變化,他不會一直溫良下去,會越來越剛毅果敢、堅忍不拔,因此,才會引發出這樣一句話:扶蘇不死,大秦不亡。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2-6050-0.html為什么說扶蘇不死,大秦不亡?扶蘇不死,大秦不亡是什么意思解析歷史真相是什么?你都知道哪些?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