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萍等人 新成立后,張愛萍將軍長期從事國防科技事業,為我國國防、航天等事業付出巨大努力。同樣,一批批優秀的國防科研工作者走入我們的視野,鄧稼先、錢學森、錢三強等等。 張愛萍將軍為什么稱鄧稼先" />
張愛萍將軍為什么稱鄧稼先為兩彈元勛
在1987年紀念建軍60周年的電影周期間,全國的電影院播放了一個記錄片,雷鳴般的掌聲之后,巨大的蘑菇云從地面直達天頂。很多觀眾是首次從畫面上領略到原子彈、氫彈的威力,也是首次見到張愛萍將軍親筆書寫的七個大字:兩彈元勛鄧稼先。這時,張將軍是國防部長、國務委員、中央軍委副秘書長,而鄧稼先已經逝去一周年了。
時間退回到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的那一天,正在外地的的張愛萍將軍接到電告后,滿懷悲痛地在29日當天親筆寫了一首情深意切的挽詩(此詩的硬筆和手筆墨寶原件都在我家中):
痛悼我國杰出的核科學家鄧稼先同志
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連克千重關,群力奮戰君當先,捷音頻年傳。蔑視核訛詐,華夏創新篇。君視名利如糞土,許身國威壯河山。哀君早辭世,功勛澤人間。
張愛萍
1986年7月29日
挽詩中有關名利的兩句,既是對鄧稼先的中肯評價,也表露了張將軍自己的胸懷。這些年來,有不少人問過:原子彈成功后,你得到多少獎金,鄧稼先總是笑而不答;直到1986年6月,他病危時,楊振寧先生到醫院去看望,提起此事,我回答:人民幣10元。楊先生又看看鄧稼先,稼先說:是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楊先生問我倆;不開玩笑?我們回答:是真的,不開玩笑。并連忙解釋;1985年頒發原子彈特等獎的獎金總數是一萬元,單位里平均分配,人人有份兒。九院人多,還得墊上十幾萬元;才按10、5、3元三個等級發下去了。從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成功,到1985年首次頒獎,這21年中,沒有頒發過獎狀也沒有一分錢獎金。鄧稼先去世后,國防科技成果辦公室曾經追授《原子彈的突破及武器化》、《氫彈的突破及武器化》兩個特等獎的獎金共1000元,以及突破中子彈等另外兩項特等獎各1000元給鄧稼先,他的家屬把這些錢全部捐給了九院的科技獎勵基金會。
人們或許不理解,鄧稼先他們為什么能在不發獎金、沒有好處的情況下,長期地隱姓埋名、絞盡腦汁、夜以繼日地做研究,在60年初的困難時期,雖然營養很差,但大家依舊拼命干。這是什么原因呢,只用一句話就可以解答: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人們看到張將軍這樣的老革命家在領導的核武器事業,他在長期革命斗爭中所顯示的民族英雄精神,具有極大的感召力,使得鄧稼先他們向張愛萍學習,為了祖國強盛,個人的一切在所不計。
而且,在組織領導全國上千個單位大協作制造原子彈的過程中,張愛萍將軍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精力,并擔任首次原子彈爆炸核試驗現場的總指揮。核試驗成功、蘑菇云直沖天際、眾人狂喜跳躍之時,張將軍一方面用電話向在北京的周恩來總理、聶榮臻元帥報告,一方面冷靜地要求科技人員認真判讀檢測取樣數據,用以確切證明是原子核分裂的核爆炸,而不是其他。當年只有40歲的鄧稼先立即從喜極而泣的狀態下穩住心神,投入工作,同時也深受教益。僅從這一個例子,也可以看到張愛萍將軍在發展我國核武器方面的豐功偉績,但他本人沒有獲得獎勵和獎金。他的高尚人品和領導才能是一種凝聚力,深受景仰而眾心歸向。
研究制造核武器屬于國防軍事絕密的事業,參與做這項工作的人,必須遵守的保密制度真是嚴格。不能發表學術論文,不能公開作報告,不能說自己在什么地方,更不能說在干什么、和誰在一起干。必須隱姓埋名,一走出家門就好象消失了似的,不能隨意通信聯系??梢哉f是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子兒女。誰都明白,遵守這樣嚴格似鐵的紀律約束,必須靠自覺。一天,張愛萍將軍傳達周恩來總理關于保密的講話,周總理插了幾句他和鄧大姐之間的事,大意是說,鄧穎超同志是中共中央委員、也是他的夫人,但她與制造原子彈這事兒無關,所以總理也不告訴她。張將軍向研制人員原原本本一字不漏地傳達完周總理的話以后,也表達了同樣明確的態度。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研制工作者們都被深探地感動,銘刻在心,自覺遵守。
1/212下一頁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2-2331-0.html【張愛萍將軍】張愛萍將軍為什么稱鄧稼先為“兩彈元勛”?你都知道哪些?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