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時強調,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
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序幕。以后黨的歷屆代表大會,根據相應時期或階段的形勢和任務,分別就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管理體制、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建設等重大問題的改革作出決策和部署。
改革主要是由生產力發展要求所推動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立足于所處發展階段的生產力狀況和歷史條件,黨不斷變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不斷推進各領域體制改革,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形成和發展符合國情、充滿生機活力的體制機制,同時相應地改革和完善其他方面的體制機制。實踐證明,緊緊扭住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就能為其他各方面改革提供強大推動,協同其他各個方面改革相應推進。
改革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旨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改革不是對原有經濟體制的細枝末節的修補,而是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社會主義本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革是使社會主義煥發生機與活力的必由之路。當然,這種變革不是要拋棄已經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歷史進程是由淺入深、由經濟領域不斷向政治、社會管理、文化、生態、黨的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等領域拓展,范圍越來越寬、力度也越來越大,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各種具體制度,所取得的成就是歷史性、革命性、開創性的。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事業發展沒有止境,深化改革沒有窮期”“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高度對改革作出的科學論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諸多風險挑戰。從國際上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持續蔓延,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復蘇乏力,各種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大大增加,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云涌。從國內來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著一系列長期積累以及新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去探索和實踐。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更強定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
從上海虹口區北外灘空中俯瞰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陸家嘴片區(2023年1月10日攝,無人機全景照片)。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中國式現代化呼喚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的,就是敢于突進深水區,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面對新矛盾新挑戰,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呼喚全面深化改革。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生產力質的提升。20世紀80—90年代,黨提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主要解決的是短缺問題;新世紀初,黨提出發展“先進生產力”,解決的是小康問題;新時代,黨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新質生產力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生產力發展正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面突破向系統集成躍遷的重要時期。新質生產力主要追求的不是數量的增長,而是現代化經濟體系質的提升。發展新質生產力事關中國式現代化的成敗,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在新的更高起點上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新質生產力需要建立新型生產關系。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革新具有過程的同一性,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構建新型生產關系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進而發揮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力以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是必然選擇。新型生產關系既包括對現有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的部分進行變革,也包括構建先進生產關系。對此,既需要政府超前規劃引導、科學政策支持,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也需要市場機制調節、企業等主體不斷創新,讓各類先進優質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共同作用。
建立新型生產關系重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發展難度世所罕見、矛盾問題尖銳復雜、改革任務極其艱巨。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牢把握的一個重大原則。即將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其中一項主要議程是,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全黨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制約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的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在制度建設和創新方面邁出新步伐,促進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協調,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塑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的新型生產關系。
這是位于海南自貿港重點園區洋浦經濟開發區的洋浦港(2023年2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問題導向,抓住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科技創新動力、提升社會發展動能,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全面深化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就是增強經濟發展動力。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構建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的所有制及其實現形式、分配方式及其實現形式。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構建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基礎制度,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在市場能夠高效配置資源的領域、在市場機制可以有效調節的方面,讓企業真正成為市場主體和要素配置主體,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尊重市場經濟規律,讓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現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為各類主體充分競爭提供公平有序、開放融合的市場環境。
全面深化改革增強科技創新動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要聚焦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構建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為目標,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增強科技創新和應急應變能力,建立適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科技創新發展規律的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健全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和政府引導機制,堅決清除影響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打通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通道;完善創新資源配置方式,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促進技術要素與資本要素融合發展。
全面深化改革提升社會發展動能。全面深化改革要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養老托幼、生育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賦予社會發展新的生機活力。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流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動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注重從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使改革能夠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面向未來,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就一定能夠不斷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0-8106-0.html【理響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
下一篇: 全面深化改革要講求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