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光子星球
撰文 | 吳坤諺
編輯 | 吳先之
三伏大幕拉起,各地高溫預警不絕,但處于厄爾尼諾大“烤”之下的除了眾生,還有各大企業發布的ESG報告。
ESG是“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由2004年聯合國全球契約首次提出,日漸成為評估企業經營的重要指標,甚至被視為企業的“第二張財報”。投資人想看,企業自然會關注,上市公司乃至小微企業接連下場開卷,營造出與當下環境大相徑庭的氛圍。
就業市場的反映最為直觀,“月薪15萬”、“ESG證書”等要素成為ESG領域高需高薪的注腳。
實際上,在一位行業分析師看來,ESG目前的作用僅是作為傳統企業評價體系的補充。至于進階,還需要長時間發展下完善企業對ESG的三個維度的披露手段,以及以投研機構為首的外界合理評價體系。而目前企業在ESG領域的動作,給人的感覺像是當年房企“卷配套”。
言下之意是,在“配套”中投入過量資源與關注,反而會導致資源分配失調,顧此失彼,讓企業的主力業務受制于ESG,阻礙其進一步發展。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大模型風口催生出了一大波用電大戶,在不考慮限電這類特殊情況下,大模型訓練是否要向ESG讓步,讓多少步?
顯然,牽涉了市值與預期管理,ESG于大型企業的意義也被“人為”放大。在大模型遭遇幻覺與對齊,繼而發展放緩之時,ESG這個不太時髦的舶來品站了出來,填補了企業新增長的故事空白。
自去年ESG于互聯網行業風起前,涉及能源與排污的多個傳統大型企業其實是國內ESG的先行者。
一位上市公司CSR(企業社會責任)部門主管稱,傳統大型企業早在2020年前后就已經在交易所和政策推動下開始披露ESG報告,而且報告內容基本均聚焦于ESG中的E,即環境部分。雙碳導向之下,E被細化為水污染物、大氣污染物、危險廢物、節能減排等細分項目。
“E這塊本身就有政策因素推動,信息披露成本低效果好,至于涉及企業經營更深層面的S和G,都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有限披露內容的參考價值有限”,上述主管稱。在他看來,由于國內的特殊環境以及企業發展需求,中國ESG仍處于剛脫離萌芽的初級階段。
此外,這一情況的直接原因還在于社會與治理兩大維度的工作難以通過數據進行量化并直觀呈現。
擁有多年ESG工作經驗的曉璇(化名)坦言,即使深入企業內部做深度調研,例如員工關懷與內部治理等指標也無法精確量化,況且行業也缺乏明確的衡量標準。即使上市公司或頭部企業一般都有明晰完善的股權架構與董事會設置,同樣難以避免信息披露與商業秘密間產生沖突的可能,S和G兩個維度的信息披露環節相對薄弱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無法對一個新趨勢提太多要求,即使ESG提出已有近20年的時間,海外對于ESG“影響企業盈利能力”、“greenwashing”(洗綠)等質疑至今不絕于耳,何況是剛剛接納這一舶來品的我們。
傳統大型企業作為ESG披露的先行者與中堅力量,在多重力量共同作用下,存在形式主義抬頭的情況。
“傳統大型企業做ESG報告也省事,讓CSR部門就ESG相關內容進修培訓一陣就可以上馬,反正沒有嚴格的第三方審查要求。如果想做得漂亮,就給CSR部門一個績效目標評定。”
種豆得瓜,出發點未能站在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之上的ESG信息披露成為自我表彰環保成果的“環境報告”,S方面內容可以直接引用原CSR的捐款、社會公益等,甚至對內部規章制度與員工福利大書特書,進入“彰顯”的怪圈。
與之相似的瑕疵也在同一經營語境下被互聯網公司“人為繼承”了過來。在各大交易所尚未公布披露標準而僅是以“指南”的形式進行指導時,互聯網公司相對傳統企業更可以在選擇性披露的前提下把報告“做得更漂亮”,披露信息與真實情況存在偏差。
當互聯網公司脫離國內語境,相同的披露內容自然會被打回原形。
MSCI(明晟) ESG評級中,阿里巴巴集團在社會與治理兩大維度中的細分子項中出現了很多不及格,達到標準的僅有環境維度以及個人權利等寥寥數項,其總體評級為BBB,即行業平均水平。與之相同的還有騰訊,這顯然不是頭部互聯網企業心目中的評級。
打鐵還需自身硬,即使撇開MSCI標準中的經營環境、理念分野等因素,互聯網企業在ESG的后兩個維度同樣薄弱。反競爭行為、隱私和數據保護、職場歧視、職場健康乃至于公司內部行政體系大于董事會體系等問題已讓互聯網企業近年來飽受詬病。
就主體而言,中國的ESG之路才剛剛開始。ESG領域及其衍生的價值鏈同樣如此。
“自從那篇說ESG行業月薪15萬的文章爆火后,不時有朋友轉發給我,羨慕式地咨詢這一行的薪資水平。近兩年入行的新人可能感覺不會很深,但我作為深耕行業的從業者,明顯感覺這行已經很卷了。”
在曉璇初入ESG領域時,中文互聯網中幾乎不存在ESG相關的文獻資料與內容,入行還需到外網學習知識并跟上時代的步伐。如今,ESG已然憑借“高薪高需”、“職業證書”、“第二張財報”等詞匯逐漸深入人們的認知,從業者數量與公司、項目數也水漲船高。
實際上,ESG賴以傳播的這些模因,都存在夸大事實的嫌疑。
就業市場方面,所謂的“高薪高需”不過是偽命題。其一是薪資水平僅為平均線以上,相比互聯網行業的許多崗位并不具備優勢,而需求的市場缺口確實不小,但隨著從業者的快速涌入,目前的發展水平與利潤空間也存在“兜不住”的可能。
一位親身經歷過為同體量上市公司做ESG報告的從業者回憶,幾年時間已讓一份報告的報價從三四十萬降到現在的5~8萬。
而傳說中15萬月薪的幻想,也在招聘軟件中的真實崗位下被打破。某base上海的腰部上市公司對自身ESG顧問的薪資標準為18K+14薪。在阿里巴巴“1+6+N”后可能尋求上市的菜鳥,在招聘ESG BD時開出的條件為20-50K+16薪,卻要求有5~10年的從業履歷。
曉璇坦言,ESG行業的總監級甚至高級總監級方能達到50K及以上的月收入。就職員而言,ESG從業者的薪水確有漲幅,但并不可怖,所謂的15萬月薪在她看來更多是噱頭或是極少數有需求公司的個別現象。
究其根本,企業“趕鴨子上架”做ESG信息披露,很大程度上是在交易所以及其他不可抗力下“交作業”,“做的好與壞其實沒有什么影響”。此外的目的更多在于預期管理,而且短期難見收益。真金白銀的投入在ROI計算下怎么投,企業心中自然有數。
互聯網企業通常采取外聘與內聘相結合的方式推進ESG相關業務,一般不會依賴第三方機構,更多采用外聘人員。
所謂外聘,實際上與勞務派遣并無二致,本身即是成本考量下的聘用方式。這也導致目前ESG咨詢、數據梳理與報告制作等需求集中于傳統企業,互聯網企業與小微民企少之又少。蛋糕做得不夠大,分蛋糕的手卻越加多了起來。
值一提的是從業者經驗與水平真假難辨,新興行業在缺乏參照物的情況下難免如此。由此也誕生了圍繞“證書”與“職業再教育”為主的價值鏈條。
有業內人士提到:“早期從業者中經驗豐厚但‘裸奔’的不在少數,現在這一行火了,甲方和用人單位自然需要一個篩選機制,證書也就應運而生。”
只是目前在業內較有公信力的證書僅CFA(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認證)與CESGA(歐洲金融分析師聯合會認證)兩種,上千歐元的報名費與全英文授課作答無疑是較高的門檻。而國內則尚未誕生具備權威性的證書,市場上茫茫多的證書在業內人士看來“都是忽悠人”的,圈內基本不認。
新興事物所帶來的知識焦慮成為付費沃土,與上半年火熱的AI大模型相似,其衍生出的中介、再教育等產業鏈的利潤空間讓從業者都有些眼饞。
至于ESG價值鏈原本的咨詢、培訓、評級、審計、論壇甚至引入AI做數據梳理平臺,目前則陷入了盡可能追求高規格以及價格內卷的惡性循環,加之其不低的人才需求與初期投入,這一行的降溫與價值回歸不會太遙遠。
“成本最低的咨詢部分已經陷入惡性競爭,此外的業務需求更多基底,這一行怎么能說不卷呢?”
“第二張財報”是業內人士以及投研圈對ESG的大膽期望,可至少在目前,仍任重道遠。
與前輩CSR相同,ESG與價值鏈條的存在根源在于投資者與監管方希望能在財務外的維度對一家企業做出風險預估,只是目前的ESG還距離這一目標還有不小的距離。
近日,馬斯克便因特斯拉在標普的ESG評級低于煙草公司而炮轟ESG是“魔鬼”與“令人發指的騙局”。目前業內聲音對此的解釋是特斯拉僅關注環境領域,而忽略了S和G,對標的萬寶路公司憑借這兩方面的表現更勝一籌。
標普是否足夠公正暫且不談,反而是ESG中三個板塊占比如何、孰輕孰重,以及各個子項的權重與評判標準更是值得深究的問題。
曉璇告訴光子星球,2016年時的ESG領域,在全球范圍內足足有600余種披露標準,“說好聽點是百家爭鳴,說難聽點是群魔亂舞”。
經歷數年發展后,國際視野下的標準趨于統一,但還是處于GRI(全球報告倡議組織標準)、ISSB(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標準)與CSRD(歐盟標準)三足鼎立的狀態下。而各大交易所與投研機構擬定的標準則相對缺少了一定權威性和泛用性,例如上述特斯拉參與評級的標普ESG標準。
企業面對的,不僅是標準的多樣性,還有在不同市場和交易所進行ESG信息披露時可能面臨的評級風險。如此一來,ESG披露以及后續評級能為投資者帶來的參考價值也有限。
更何況,中國目前的ESG標準在情況上更接近于2016年的海外。一位業內人士稱,近兩年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團體標準、數據標準大多是為了市場與認知而推出的噱頭,形式要遠大于內容。
言下之意,海外于7年前開始的路程,我們需要重走一遍。只是有了前車之鑒,進程或許會有所加快。
出于上述種種原因,ESG賽道在火熱之下不乏具有針對性的冷思考,例如ESG距離能夠左右投資,改變財報為主的投研格局還差的遠,那么ESG究竟意義何在?一眾ESG基金跑輸大盤,ESG和股價、財務表現之間的關系未能形成合力,甚至在能源一類行業呈負相關,那么其評判標準又該如何優化?
顯然,冷思考一般沒法讓一個過熱的行業回歸正軌,商業向善的時代邏輯之下,伊卡洛斯仍執拗地向太陽飛去。至于行業過熱遭至內卷、企業在不同經營環境中“自適應”調整披露信息,造成市值風險等表現,只能是路途中難以避免的注腳。
當下,中國ESG需要的是脫下光鮮亮麗的“新衣”,才能在理性認知中完成自證預言的閉環。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1-185-0.htmlESG的面子與里子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大廠卷向扁平化
下一篇: 當家的盒馬,加速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