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五年,一項誕生于特殊發展語境下的國家戰略,經受了時間的檢驗,也面臨著更深更“特”的考驗。
今天(8月20日),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成立五周年。五年來,臨港新片區聚焦開放、創新兩大使命,全力擔負國家改革開放試驗田和全市經濟發展增長極的重任,加快構建“五自由一便利”制度體系。
五年間,這里的年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速、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實到外資增速等均在兩位數。五年間一系列制度創新,形成的首創性典型創新案例達到138個,其中全國首創性案例70個。在經受百年變局沖擊、外部環境重重考驗的背景下,這份成績單讓人欣慰。
作為一項特殊國家戰略,深度理解臨港的戰略使命,還要跳開數字。五年前,人們就深知,增設臨港新片區不是自貿區的擴大版,要的不是面積擴大、政策平移。新片區之新,就在于帶頭探索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以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的制度創新變革,來撬動上海乃至全國發展能級的躍升,成為新時代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競爭的新的“王牌”。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對臨港新片區作出“努力成為集聚海內外人才開展國際創新協同的重要基地、統籌發展在岸業務和離岸業務的重要樞紐、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重要通道、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重要試驗田”的“五個重要”指示;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強調要在臨港新片區率先開展壓力測試,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深入推進跨境服務貿易和投資高水平開放,提升制造業開放水平。
上述要求,無不指向戰略層面的深層變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強調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推動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等,并強調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等。這些方面,上海都要當龍頭、創樣板、做先鋒,臨港作為特殊戰略空間,更要成為龍頭中的龍頭、先鋒中的先鋒,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破局開路、取得成果。
“改革開放擔使命、功能塑造提能級、產業培育成生態、經濟發展上水平”,這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后市委給予臨港的明確要求,亦是整座城市對這片年輕土地的更深期待。何以實現,首要的還是熟知并瞄準全球最高標準、最好水平,瞄準未來的競爭趨勢和發展方向,在一個更大的格局中觀察自我、提升自我。
改革開放,本質上是見識與膽識的比拼,看得到最強最好在哪里,才能有對照趕超的標準和抓手,才能有朝一日把自己變成最好。上海歷來強調“站在地球儀邊”思考問題,臨港更要時時刻刻不離這個大坐標,無論是制度創新還是產業培育抑或城市治理,大事小事,都應該有始終對標全球頂尖的自覺,有破今日之難、創未來之先的膽量。在數據跨境流動等在更高水平改革開放中處于關鍵制勝環節、同時有極大難度挑戰的領域,臨港更應切實擔起使命,更好為國家試制度、補短板、探新路,在更好服務國家大局中持續凸顯并強化自身的戰略價值。
與此同時,戰略層面的格局和追求,也愈加需要通過務實有力的舉措予以兌現,從而真正彰顯制度優勢、釋放改革紅利。從工作手勢上來說,業已五歲的臨港新片區,要有更強更自覺的產品意識、用戶意識,要以企業感受為導向,強化政策實施的效果評估,以一個更優質、更高效、更省心的制度環境強化自身的吸引力、競爭力;也要更加強調功能提升、特色塑造,在招商中尤其要突出專業素養、協同高效、系統推進,加強全過程跟蹤服務,提高需求快速響應、問題快速解決、政策快速落地的效能。
顯然,這需要持之以恒的改革創新,乃至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臨港有對外開放優勢、制度創新優勢、豐富場景優勢、集聚人才優勢,新征程上,這些優勢都需要得到充分的開掘和轉化,使之真正成為一片熱土、一張“王牌”。而一切的一切,歸根到底,還是要靠兩個字——改革。(上觀新聞)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8-15508-0.html臨港五年,上海這張“王牌”怎么出?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