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聯世界,眾智成城。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今天在黃浦江畔如約而至。
自誕生之日起,這一行業盛會就以匯聚“世界智慧”、貢獻“上海方案”為使命,已然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人工智能行業發展的風向標,更為上海順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贏得發展主動權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2018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致信首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強調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圍內蓬勃興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把握好這一發展機遇,處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就業、道德倫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課題,需要各國深化合作、共同探討。這封賀信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闡明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戰略態勢,為上海推動人工智能快速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
四年來,上海推動大會與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形成循環聯動?,F如今,上海人工智能重點企業近1200家,2020年全年規上產業規模達到2246億元,逆勢增長50%,2018年至2020年年均增速29.5%。
當前,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在經濟、生活和社會治理中的效應日益凸顯。率先抓住這波AI浪潮的上海,創新策源、應用示范、制度供給、人才集聚的“四大高地”正加速形成,世界的目光也正聚焦于此。
先行先試,樹立標桿示范
回溯上海AI的快速發展,其實不過短短幾年。但關鍵時點,上海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會。
65年前的那個夏天,計算機專家約翰·麥卡錫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一次研討會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一詞,那時的他也許有很多想象,但此后起起伏伏的AI始終沒有迎來突破。有生之年,約翰·麥卡錫也沒能看到人工智能的大爆發。
當時間的指針指向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不斷增強的算力、更多更優的數據、更高能級的算法加速演進,由此帶來的語音和圖像識別等AI技術猛然間撞開了期待已久的未知世界。
這一次,中國迅即發力,嗅覺敏銳的上海,2017年在全國率先推出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智能上海(AI@SH)”行動,率先布局。
憶及當初的果斷抉擇,參與當初政策制定的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陳鳴波說,當時上海面臨“四條底線”的約束,這都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外在約束。而人工智能在先進制造、現代金融、商貿服務等領域的滲透應用,可重塑傳統實體經濟形態,展現了一條實體經濟創新轉型之路。
也是在當年,在徐匯西岸舉辦的一場“2017全球(上海)人工智能創新峰會”,種下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種子,一張打造國家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藍圖也徐徐展開。
2017在徐匯西岸舉辦的全球(上海)人工智能創新峰會上,上海開始深入思考AI的發展
回過頭來看,上海敢于在各地都要搶占的人工智能風口上打造全國高地,是有獨特優勢的。大數據上,率先建成法人、人口、空間地理三大基礎數據庫,大數據交易中心每日交易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全國雙千兆第一城的打造,推動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等快速崛起,構建起各類豐富的感知系統和應用場景。
錨定目標的上海,把發展人工智能作為優先戰略選擇,以先行先試政策探索打造人工智能生態。先后成立上海市人工智能產業工作領導小組、人工智能戰略咨詢專家委,為上海人工智能頂層規劃提供智力支撐;建設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加快制度探索突破,為全國樹立示范標桿。
同時,持續為人工智能從制度環境上創新突破。尤其是2019年,出臺人工智能創新生態行動方案,從人才、資金等方面全力打響“一流創新生態”標志性品牌。
落實行動方案,上海這兩年把資源向最想干事創業的有為人才集聚。如今,上海AI人才厚度日益增強,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等一批國際頂級AI專家落戶上海發展。在上海人工智能百強企業的創始人中,近半數獲得過國際頂級技術獎項或有過海外學習工作經歷,三分之一為“80后”“90后”,初步形成了一個年輕化、知識程度高、擁有創業精神和國際視野的企業家群體。
名企匯聚,積蓄強大勢能
始于去年的疫情,曾讓不少人擔憂,正處于上升期的人工智能會不會再度陷入低潮?
恰恰相反,疫情在給全球發展帶來不確定性的同時,對人工智能的未來有了更高的期待,在疫情防控、新冠檢測、智能制造等領域,人工智能爆發出強大潛能。
在上海,依圖科技聯合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開發上線“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智能影像評價系統”,成為行業內首款智能評估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的AI影像產品;深蘭科技從基因入手,重點攻關“病毒人傳人變異位點”,為精準靶位藥物篩選提供數據支持;上汽通用汽車凱迪拉克工廠、寶鋼“黑燈車間”等一批智能工廠在AI助力下,不懼疫情,實現滿負荷運行。
人工智能“上海力量”的逆勢上揚,離不開強力的招商引資,一批重大AI項目不斷為上海AI高地蓄能。
微軟亞洲研究院、商湯中國總部、騰訊長三角AI超算中心、百度飛槳創新中心、達闥全球總部、明略集團總部……隨便哪個項目在中國乃至亞洲都分量十足。
以行業領軍者商湯為例,其中國總部落戶上海后,旋即推出一項備受矚目的大工程“新一代人工智能計算與賦能平臺(AIDC)”,自去年7月7日啟動后,僅用168天就完成結頂,今年底將竣工投用。對商湯而言,AIDC不僅是未來業務破局發展和高速增長的基石,也是商湯支撐芯片國產化、攻關超大模型、以及打造開源算法生態的著力點與破局點。
位于臨港新片區的商湯新一代人工智能計算與賦能平臺效果圖,今年底將建成投用
頭雁引得群雁飛。如今,依圖、深蘭、云從等技術類企業不斷取得突破性創新成果,加快技術落地步伐;寒武紀、平頭哥、地平線、燧原、天數智芯等基礎類企業致力于研發高端智能芯片,突破關鍵環節“卡脖子”問題;鈦米、高仙、小蟻、快倉等產品類企業持續推出智能機器人、智能終端新產品,進一步拓展市場空間;聯影智能、森億、商米、氪信、虎博、松鼠AI等應用類企業深耕醫療、金融、商貿、文娛、教育等垂直領域,不斷提升人工智能賦能價值。
引得來,更要留得住。正如上海市領導所言,在上海好項目不缺土地、好團隊不缺資源。針對人工智能,上海不斷優化土地供給和空間布局。全市“4+X”產業載體格局不斷完善,加快打造張江人工智能島、徐匯西岸智慧谷、閔行AI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信息飛魚4個特色產業園區。張江人工智能島已成為國內行業地標,集聚IBM、百度、同濟大學等19家創新主體,正推動由島擴區;西岸國際人工智能中心已正式啟用,微軟亞洲研究院、期智研究院、華為、依圖、明略等領軍AI企業在此扎營。
賦能百業,助推數字化轉型
爆發式增長的人工智能,正重塑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環節。今年初,備受外界期待的《關于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意見》正式發布,推動“經濟、生活、治理”三大領域全面轉型、整體提升,成為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要義。
談到AI與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關系,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說,一方面人工智能是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驅動力量。另一方面,上海這個超大城市也是最大的應用場景,在轉型過程中,不管是經濟、生活還是治理數字化的轉型,都為AI技術和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用武之地。
其實,自上海將人工智能列為先導產業之時起,就提出人工智能最終須服務民生和經濟轉型,“不能落地、沒有應用的AI技術注定是走不遠的”。早在2018年上海率先發布“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建設實施計劃”,向全球AI企業廣發英雄帖,聚焦教育、醫療、制造業、城市管理等重點領域,開放應用場景、搭建供需對接平臺,吸引更多新技術在上海率先應用。
張江人工智能島正縱深打造人工智能應用示范區,融合AI、5G、邊緣云、物聯感知等技術,逐步完善了30余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部署
至今,已發布3批58個單位的場景需求,對接280余個企業、500余個解決方案。
譬如,在醫療領域,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在急診領域搭建掌握4000多種多專科疾病智能診療平臺,全程賦能急診醫護人員應對復雜多變的急診挑戰,目前已為上海十院急診超50萬萬人次患者提供深度問診、分級、分診,精準輔診,分診準確率從69%提升到95%。在教育領域,上海世外教育集團打造的自適應學習+課堂實時分析+口語語音矯正的“AI+學校”人工智能教學系統,實現了知識點分析、學生能力量化測試、記憶曲線與遺忘規律分析、知識點掌握推測、練習行為分析等功能。在智慧社區建設領域,北新涇街道用AI賦能老舊小區智慧升級,主動呼應智慧康養、智慧生活、智慧文化、智慧運動等百姓生活需求,實現了九大類30個項目在老舊小區集中應用。
這些標桿應用,讓市民真正感受到了AI就是“愛”的溫暖。“十四五”期間,上海將繼續圍繞制造、商貿、醫療、教育、交通、政務、文體等細分行業,打造一批示范應用場景,形成人工智能賦能數字化轉型的“一業一策”?;氐浇裉扉_幕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圍繞經濟、生活、治理三大數字化轉型領域,新一批重大應用場景將重磅發布,值得期待。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0-2991-0.html世界人工智能的“上海時刻”,何以底氣十足?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718萬人投保的“滬惠?!?,為何能在數據安全流動中“秒級反應”?
下一篇: 浙江農村究竟有多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