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瀏覽器的戰爭開打到今天,從早期的 Arc 試圖重塑交互,到 Opera Neon 展現的「代理」能力,再到傳聞中 OpenAI 即將推出的瀏覽器,每一個行業重量級參與者,都在試圖重新定義這個我們熟悉的互聯網入口。
本周,以 AI 搜索引擎著稱的 Perplexity 終于帶著他們的答案入場了——Comet,一款自稱為「AI Agent 原生」的瀏覽器。
然而,Comet 并沒有在社交媒體上掀起足夠的聲量,因為 Comet 目前還處在僅向 Perplexity Max 訂閱用戶以及部分限定邀請碼用戶開放的階段(每月訂閱費 200 美元)。后續將通過候補名單(waitlist)的方式逐步擴大用戶范圍。
幸運的是,極客公園通過邀請碼的方式,得以快速體驗到 Perplexity 的這款 AI Agent 瀏覽器。
Perplexity CEO Aravind Srinivas 對 Comet 的愿景野心勃勃:「我們構建 Comet 是為了讓互聯網做它一直渴望做的事情:放大我們的智能。」Comet 的核心理念是「從瀏覽到思考」(From Browse to thinking)。
聽起來很宏大,但 Comet 究竟能給現有的瀏覽器使用體驗帶來什么?它與集成了 AI 能力的 Dia 瀏覽器,或即將擁有 Gemini 的 Chrome 有何不同?
憑借 AI 搜索起家的 Perplexity,能憑借 Comet 將估值再推上新臺階嗎?
什么是「思考伙伴」
要理解 Comet 的雄心與它目前的「長板」,仍然需要從「Perplexity 眼中的 AI Agent 瀏覽器用戶需求是什么」出發。
如果說傳統瀏覽器解決了「訪問」信息的問題,那么 Comet 則試圖解決「理解」和「運用」信息的難題。它認為,問題的根源在于,每一個標簽頁都是一個信息孤島。而它的解決方案,就是將這些孤島連接成一個擁有統一智能的大陸。
這個概念體現在 Comet 的方方面面;它不太像是一個傳統的瀏覽器主頁。更像是一部智能手機的桌面,布置著你所需的各種 App。
Comet 瀏覽器桌面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傳統瀏覽器像是一座由無數個獨立房間(標簽頁)組成的龐大建筑,每個房間都存放著不同的信息,你需要親自跑遍每個房間去收集和整理。而 Comet 則試圖將這座建筑改造成一個擁有統一中樞神經系統的智能體,你只需要站在大廳(Comet 助手)里下達指令,這個智能體就會為你跑遍所有房間,帶回你想要的一切。這是一種從「空間管理」到「智能委托」的范式轉移。
Comet 實現其宏大愿景的核心武器,是位于側邊欄的Comet 助手(Comet Assistant)。它的魔力,源于兩大能力的深度融合:一是超越單一頁面的「情境感知」,二是類似我們此前已經在 Manus AI 看到過的、化信息為行動的「代理執行」。
這種體驗不同于以往依賴單一網頁信息讀取實現 AI 效果的 AI 瀏覽器,Comet 的這一能力,有潛力進一步改變我們處理復雜信息流的方式。
想象一下,你正在為購買一臺新相機做功課。你的瀏覽器里打開了若干個標簽頁:電商網站的商品頁面、專業攝影網站的深度評測、YouTube 上的上手視頻、一篇對比它與競品的博客文章,以及一個論壇里關于它缺點的討論帖。在傳統工作流中,這勢必是一場在不同頁面間反復橫跳、用大腦或筆記本來記錄對比的艱苦戰斗。
但在 Comet 中,這個流程被徹底重構了。
你可以直接向助手提問:「根據我打開的這幾個頁面,全面總結一下這款相機的優缺點。特別是,它和另一款競品相比,在視頻功能和操控性上各有什么不同?將結果用表格呈現。另外,那篇論壇帖子里用戶抱怨的低光畫質問題,專業評測網站是怎么看的?」
Comet 助手此時扮演的,是一個頂級的專業助理角色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它能迅速閱讀、理解所有頁面的內容,包括視頻字幕和論壇討論,然后為你生成一份結構清晰、綜合了各方觀點的深度報告。這就是「情境感知」的力量,它將孤立的標簽頁整合為了一個統一的、動態的「瀏覽會話(Browse Session)」,這個會話就是它的記憶和工作空間。
我不再需要親自瀏覽,而是讓我的智能 Agent 代勞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這種能力不止于消費研究,真正大展身手的場合在于更加復雜的專業知識研究類工作。
假如你正在撰寫一份市場分析報告,你的標簽頁里有一份 PDF 行業研究、一個 Google Sheet 數據表格和你的 Google Docs 報告草稿。你可以直接對 Comet 下達一系列連續 Agent 指令:「從那份 PDF 的第三章中,提取所有關于市場規模和增長率的關鍵數據,然后填充到我打開的 Google Docs 文稿中,生成三個核心的戰略建議要點。」
在這條連續系列命令中,Comet Assistant 能在生成對應的內容之后,以一種 AI Agent 的方式,幫我以正確的排版填充這份在線文檔。
Comet 助手能同時讀取多個網頁信息并操作|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你當然也可以對它提進一步的要求:微調格式、進一步豐富細節,甚至是讓它直接幫你想一個標題自動修改。
Comet 能夠通過同時監聽并操作多個網頁的方式,來完成更加復雜的任務請求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為了獲取到更加無縫銜接的體驗,Comet 還會問你索取對應的日程與郵件讀取權限,以便獲得更加個人化的 Agent 輔助服務。
Comet 在使用開始,就會向用戶申請獲取各種權限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除此之外,AI Agent 也是 Perplexity 在 Comet 中加入的重要能力,Comet 允許 AI agent 直接在本地瀏覽器執行任務(如批量網頁操作、自動化表單、跨平臺操作等),無需依賴云端虛擬環境,流程流暢且無需重復登錄。
你可以直接向它提起需求,Comet 就能自動理解并打開對應的網站,幫你修改個人信息,這就是一開始 Comet 為什么要索取不少敏感賬號權限的原因——但你并不用擔心數據泄露的風險,因為這些網頁信息編輯操作都是基于本地處理運行。
在這里,Comet 已經超越了信息的整合者,化身為工作流的執行者。它不僅幫你「看」,還幫你「做」。
Perplexity Comet 大賣點在于真正做到瀏覽器級自動化與深度 AI 集成,讓「讓 AI 真正替你上網、做事」成為新一代生產力工具的現實可用場景。
AI 瀏覽器的「戰略抉擇」
從實際體驗上來講,Comet 可以說是目前體驗完善的 AI Agent 瀏覽器之一,也是繼 Arc 之后,又一次讓我產生「將默認瀏覽器從 Chrome 切換過來」想法的瀏覽器。但這真的就意味著 Comet 能在 AI 瀏覽器的浪潮中終存活下來嗎?
面對 AI 浪潮,市面上的瀏覽器產品實際上選擇了三條截然不同的演化路徑。Comet 的選擇,決定了它的獨特定位,也預示了它將面臨的挑戰。
普遍和保守的路徑,可以稱之為「工具增強派」。以集成了 Gemini 的 Chrome 和集成了 Copilot 的 Edge 為代表,它們的核心邏輯是「瀏覽器 + AI」。AI 作為一個強大的新功能被集成進來,讓你可以更方便地總結網頁、潤色文字。這很有用,但瀏覽器的基本形態和用戶的使用習慣并未改變,AI 只是一個更好用的新工具。
我們今天看到、Gemini 在 Chrome 中的落地就是這一派的著名代表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更進一步的,是「代理執行派」。以一些探索性項目為代表,它們讓 AI 能夠根據用戶的模糊意圖,更主動地去操作瀏覽器,甚至在云端為用戶生成報告或應用。在這里,AI 的角色從「工具」升級到了「初級助理」,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性。
而 Comet 所選擇的,是第三條,也是激進、富想象力的道路——「環境重構派」。這條路上的探索者認為,在 AI 時代,AI 不應只是瀏覽器的一個功能,瀏覽器本身就應該是一個 AI 環境。它們的目標是徹底重新定義瀏覽器的形態,將割裂的網頁信息流,統一成連續的、可對話的、智能的交互環境。
Perplexity 認為,隨著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 AI 聊天機器人來獲取信息,傳統的搜索和瀏覽模式正在發生改變。Comet 旨在抓住這一趨勢,通過提供更高效、更智能的 AI 驅動體驗來吸引用戶。
因此,Comet 堅定地選擇成為「環境重構派」,這意味著它對用戶的期望,不僅僅是「使用」它,更是「棲息」于其中。它希望用戶能改變自己使用互聯網的方式,將瀏覽器視為一個可以深度對話、可以全權委托任務的「思考伙伴」,而不僅僅是一個被動展示信息的窗口。
高昂的門票與用戶「慣性」
然而,選擇激進的道路,也意味著將直面陡峭的懸崖。
Comet 的發布并非一帆風順,其策略與理念,都讓它陷入了創新者典型的窘境之中。
首先是引發了巨大爭議的發布策略。目前,Comet 的體驗資格,僅對每月支付高達 200 美元的 Perplexity Max 訂閱用戶開放。這讓大量每月支付 20 美元、作為其核心支持者的 Pro 用戶感到了極大的失望甚至「被背叛」。
一位用戶在社交媒體上的評論代表了很多人的心聲:「完全的情緒過山車……我們以為 Pro 會是下一個。」雖然 Perplexity 官方承諾 Comet 在未來終會對所有用戶免費,但這道「200 美元的門票」無疑在早期給它貼上了「精英主義」和「脫離群眾」的標簽,極大地限制了目前的口碑傳播和早期用戶生態的建立。
不少用戶對 Comet 目前的測試策略表達了憤怒 | 圖片來源:Twitter
而比價格爭議更深層次的,是關于用戶習慣的巨大挑戰。The Browser Company 在復盤其廣受好評的 Arc 瀏覽器時,曾坦誠地承認,Arc 之所以酷炫但未能實現大規模普及,核心原因在于它「太不同了,有太多新東西要學習,而回報太少」。
這便是 AI 瀏覽器界人人聞之色變的「Arc 的教訓」——它精準地指出了所有「重構派」產品面臨的核心矛盾:做得太保守,用戶沒有理由放棄成熟的 Chrome 生態;做得太激進,用戶則可能因為過高的學習成本,在真正體驗到其價值之前就已放棄。
Comet 正是這個矛盾的化身。它所提供的「會話式」瀏覽體驗,雖然對某些用戶來說可能意味著效率的指數級飛躍,但對于絕大多數習慣了 Ctrl+T(新建標簽頁)、Ctrl+W(關閉標簽頁)和在標簽頁間跳躍的用戶而言,無異于要求他們學習一種全新的「語言」。Comet 必須用無可辯駁的、遠超現有工具的價值,來證明這種學習是值得的。
在 AI 已經如水和電一般滲透到數字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我們用了二十多年的瀏覽器,究竟應該是什么樣子?它應該是一個集成更多 AI 功能的、更智能的工具?還是一個能徹底解放我們大腦、重塑信息關系的全新數字環境?
Perplexity 用 Comet 給出了他們的答案:瀏覽器應該是一個能夠「重新定義人與信息的關系」的思考伙伴。從技術基礎來看,Comet 基于開源的 Chromium 項目開發,這意味著它天生就能兼容絕大多數 Chrome 擴展,保證了基礎體驗的穩定性和生態的延續性。這像是它為自己激進的革命理想,上的一道現實主義的「保險」。
但 Comet 的核心價值,絕不在于它對過去的兼容,而在于它對未來的定義。它所展現的,是下一代互聯網入口的清晰雛形:一個前臺交互簡潔優雅,后臺則由強大的 AI 理解上下文、串聯信息、并能主動執行任務的智能環境。
Comet 的問世,與其說是一個產品的終發布,不如說是一次大膽的、向整個行業和所有用戶發出的未來提問。
這條路能否走通,不僅取決于 Perplexity 自身的技術迭代速度和商業策略,更取決于我們——每一個被「標簽頁地獄」所困的用戶——是否已經準備好,去迎接、去學習、去適應這種全新的信息交互方式。它就在那里,像一個來自未來的邀請。而我們是否愿意奮力一躍,去擁抱那個全新的世界,將決定這場宏大的瀏覽器革命,終的走向。
Comet 瀏覽器本身,Comet這個單詞常見的含義是名詞,指代天文學上的彗星。
或許說明 Perplexity 希望這款瀏覽器能像一顆新星一樣,在競爭激烈的瀏覽器市場中迅速崛起并受到矚目。
但它也會像彗星一樣「轉瞬即逝」嗎?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7-169279-0.html一個200美元的AI瀏覽器 想重新教會我上網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卸任釘釘CEO不足兩月:阿里副總裁葉軍離職!本人回應
下一篇: 朱嘯虎:大模型會吃掉90%的Ag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