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來,伴隨著利好政策的頻繁落地,低空經濟在我國各地進入發展加速期。據機構預計,未來低空經濟有望形成萬億級市場規模,帶動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和低空飛行保障等領域發展,形成綜合性的經濟形態。
發展低空經濟,上市公司積極參與其中。據Wind統計,目前A股共有69家公司被列為低空經濟概念股。不少公司在近期發布的年報中,均披露了目前在低空經濟領域的布局以及未來在細分產業鏈上的發展戰略。
央地支持政策不斷落地
自2023年末至今,相關利好政策頻繁落地。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隨后,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要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今年1月1日,《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正式實施。
多個部委和地方也相繼出臺配套政策,全面推動無人機產業發展。今年4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財政部、中國民用航空局四部門聯合印發《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通用航空裝備全面融入人民生產生活各領域,成為低空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形成萬億級市場規模。另外,1月份以來,北京、廣東、安徽、山西、四川等約18個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發展低空經濟的各項政策,將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
更多細化支持舉措也在陸續落地。如安徽省發布的《安徽省支持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鼓勵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向低空經濟,支持頭部企業牽頭設立低空經濟引導基金。深圳市出臺《深圳市支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面向低空經濟產業的純信用、低成本信貸、中長期技術研發、技術改造等貸款產品。
萬億規模市場漸次打開
低空經濟是以低空飛行(多為3000米以下)活動為核心,以無人駕駛飛行、低空智聯網等技術組成的新質生產力與空域、市場等要素相互作用,帶動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和低空飛行保障等領域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中提出,我國低空經濟在2023年的市場規模達到5059.5億元,同比增速達33.8%,預計到2026年有望突破萬億元。
中信證券在研報中表示,低空經濟的產業鏈長、輻射范圍廣,上游主要為構建中游各類低空產品的原材料(包括金屬原材料、特種橡膠與高分子材料等)與核心零部件(包括電池、電機、飛控、機體等);中游主要為低空產品制造、低空飛行、低空保障與綜合服務等;下游主要為運營和各種應用場景(包括旅游業、物流業、文旅業與巡檢業等)。
從產業鏈結構來看,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賢東明確指出,低空經濟涵蓋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多個前沿行業,產業鏈條綿長、業態形式多樣,是極具發展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望為我國經濟開辟新增長極。
上市公司積極“搶飛”藍海
據Wind統計,目前A股共有69家公司被列為低空經濟概念股。業績方面,上述上市公司中,2023年實現盈利家數達59家,占比約為86%。2023年合計營業收入3619.39億元,同比增幅約為10.19%;凈利潤合計170.33億元,同比增幅約為2.87%。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公司在年報中披露了目前在低空經濟領域的布局以及未來發展戰略。如中信海直在年報中表示,將牢牢把握發展低空經濟等關鍵細分市場及業務,2024年度公司力爭實現營收20億元并實現凈利潤提升。作為民航空管國產化龍頭企業,萊斯信息近日也在互動平臺表示,將立足業務優勢,打造以低空運營服務和飛行保障為核心的關鍵產品,力爭成為國家低空智聯服務體系建設的產業發展主力軍。
不過,業內人士提示,“低空經濟”概念板塊日前持續火熱,備受資金熱捧,需注意一些個股“炒概念”引發的短期波動風險。亦有多家上市公司發布了股價異常波動情況的說明,或澄清自身業務并不涉及低空經濟。
如建新股份5月8日公告稱,近期公司股票交易已出現四次異常波動情況和一次嚴重異常波動情況,股票短期漲幅存在市場情緒過熱、非理性因素,二級市場股價表現已嚴重偏離公司基本面。建新股份表示,公司以自有資金參股建新飛行,存在因低空經濟相關政策、市場接受度、生產設施建設及行政審批、飛行器取證、合作方履約等原因無法最終實現產品銷售導致公司投資損失的風險。同時,建新飛行從獲得知識產權到產品最終實現量產可能需要5年至8年,未來5年內建新飛行很可能無法實現銷售和營業收入。(記者 羅逸姝)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6-88695-0.html上市公司積極“搶灘”低空經濟藍海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OpenAI和谷歌再度燃起爭霸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