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廣州市人民政府指導,中國自行車協會主辦的2023中國兩輪出行產業大會在廣州舉辦。記者從大會上了解到,中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產業正處于發展變革的新階段,面對成本上升、外需不足等多重困難挑戰,行業積極順應擴大內需、消費升級的新趨勢,加快科技創新和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步伐,盈利能力持續增強。
“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帶動了數字技術強勢崛起,促進了產業深度融合,為兩輪車行業更好發展創造了新契機、開辟了新空間。”中國自行車協會理事長劉素文表示,2022年,我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2100億元,同比增長3%;實現利潤超100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行業盈利能力穩步提升。今年以來,雖因生產成本持續升高,企業盈利水平有所下降,但1月至8月,全行業規上企業實現利潤仍略好于輕工行業平均水平。
兩輪出行產業盈利能力的增強,與行業近年來持續優化產業布局、提升創新能力、積極培育消費熱點等一系列努力密不可分。
據悉,“十四五”以來,兩輪出行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2022年,我國自行車十強企業產量占行業總產量的55.3%,電動自行車十強企業產量占比達68.9%。產品結構進一步中高端化,2022年千元以上自行車產量超過總產量的20%;以鋰電電動自行車為代表的高端產品占比超20%,產量突破1000萬輛。同時,行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明顯。比如,焊接機器人已在行業廣泛使用,20%以上的企業已開展了生產線自動化升級改造,不少骨干企業還將車載芯片、車載操作系統、北斗導航等新技術與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試點融合。
當前,行業正加快培育世界級產業基地,推動新一輪特色區域和產業集群形成,重點抓好浙江勝山、河北冀中南和天津蘆臺3個產業集群升級,以及廣州花都區、廣西貴港港北區、海口市3個產業基地培育創建工作。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工信局局長高裕躍介紹,作為國內自行車主要生產基地之一,廣州已基本形成供應鏈完備的生產體系,覆蓋從研發、產品設計、零配件生產、整車生產、檢驗檢測等全產業鏈環節,并逐漸向賽事、旅游等產業后市場延伸。
“中國兩輪出行產品有規模、有市場、有活力,這是我們幾十年努力奮斗積攢下來的優勢。但也要看到,與世界級頂尖同行相比,‘中國兩輪制造’依然欠缺對技術探索的癡迷、對品質的苛求。同時,行業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還未得到根本性解決,如行業創新能力不足、高端產品供給短缺、原材料價格波動劇烈等都對行業的發展形成制約。此外,在重要市場長久遭遇國際經貿摩擦,也給行業拓展國際市場帶來負面影響。”劉素文說。
面對困難挑戰,兩輪出行產業順應國內外市場消費升級的新趨勢,積極創新求變,行業運行呈現出一系列值得關注的新變化。
一個變化是行業積極培育消費熱點、增加高品質供給以滿足消費升級。近幾年,人民群眾對健康和安全的出行需求增加,2022年中高檔運動自行車內銷增長30%以上;電助力自行車近3年在國際市場上也備受追捧,占電動自行車行業全部出口量的一半,出口平均單價超過600美元。今年以來,自行車電動自行車企業抓住開學季、雙節假期、亞運會等時機,拉動內需增長。
為增加高品質產品供給,企業普遍加大新品研發力度。在騎行熱帶動下,國產傳動部件獲得市場廣泛認可,國產化成為顯著趨勢。電動自行車企業在智能化上下功夫,語音交互、智能解鎖、場景控制、輔助騎行等功能成為主流配置。據行業相關上市公司發布的上半年報,多數企業的研發經費增長超過10%。
另一個變化是積極調整國際市場布局,緊抓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市場機遇,尋找外貿新增長點。劉素文介紹,今年以來,我國電動自行車對東南亞和南美等國家的出口增長態勢十分強勁,預計全年增速將保持在20%左右。為滿足海外市場需求,國內企業正進一步加大線上銷售,嘗試建立海外倉,擴大出口規模。
我國兩輪出行產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據行業預計,明年上半年,在趨于飽和的市場環境中,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
我國由“自行車王國”變成“自行車強國”,依然任重道遠。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會長張崇和建議,自行車行業要以實用安全、高性價比的產品,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適度簡約、綠色低碳的消費需要;以品質優良、突破創新的高端產品,滿足消費者專業騎行、引領風尚的消費需要。在聚焦新科技、強化創新鏈、優化產業鏈、涵養生態鏈、暢通銷售鏈、打造產業發展新引擎的同時,還要聚焦新賽道,全面推進行業數字化轉型,開辟智能制造新天地。以技術和經驗賦能上下游,帶動產業鏈加快綠色低碳轉型,不斷增強綠色出行產品供給能力。“自行車行業要把握機遇,順勢而為,推動轉型升級,重塑行業價值。”張崇和說。(記者 鄭 楊)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6-17574-0.html兩輪出行產業積極創新求變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推動科技與金融“雙向奔赴”
下一篇: 多方布局人形機器人賽道 智能應用前景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