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Pixabay
“人效”比拼之風,彌漫在各大互聯網公司上空,也頻繁出現在績效考核的條目之中。
所謂“人效”,即營收除以人員數量,常用作衡量人員效率的指標。降本增效成為各大企業管理的主旋律,“低人效比”往往意味著資源浪費、管理不善、人員冗余。?
兩年前,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大廠就已拉開降本增效大幕,諸多邊緣業務接連收縮,人員規模開始下降。一向特立獨行的拼多多,也因違反“人海戰術”、“大力出奇跡”的常規戰術走向臺前。2023年底,拼多多市值首次超越阿里。外界不斷分析,試圖得出原因——“人效”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大廠們說干就干,開始效仿拼多多用人法則,將“人效”提至重要位置。
時代財經梳理阿里、騰訊、拼多多等多家互聯網大廠2024年上半年的“人效”數據,拼多多依然領先,其他大廠也在積極調整,提營收、控開支、降成本。
拼多多員工或最卷,1人頂5人
今年上半年,各互聯網大廠穩住營收,繼續向上攀爬——京東實現營收5514億元,收入最高;其次是阿里,營收4651億元;騰訊以3206億元營收位列第三。三巨頭的同比增速分別為4%、5%、7%。
拼多多、小米、美團等依然保持高增長態勢,同期營收分別為1839億元,1644億元,1556億元,均實現了超20%的增速。其中,拼多多增速最快,實現了105%的增長。
各互聯網大廠無不在加強自身的賺錢能力,大多實現超兩位數增長。今年上半年,騰訊凈利潤高達895億元,同比增長72%;京東凈利潤197億元,同比增長53%;美團凈利潤167億元,同比增長107%;拼多多凈利潤達600億元,同比增長182%;小米凈利潤92億元,同比增長17%。
互聯網大廠上半年人效排名 時代財經制圖
(*人效=營收/人數,人數以官方最新公開的數據為準)
營收增長,大廠的員工規模并未出現明顯擴張。據最新數據,阿里員工總數已達19.82萬人;其次是美團,員工數量為11.47萬。騰訊員工總數為10.55萬人,小米員工數量為3.75萬,拼多多員工數最少,僅有1.74萬人。京東對外大規模招聘,員工數量已升至51.71萬。
拼多多延續了“卷王”風格,上半年“人效”達到驚人的1056.90萬元。去年同期,拼多多“人效”為691.7萬元,今年上半年人效增長至去年的1.6倍,2023年全年,拼多多人均創造營收1904.61萬元。
今年上半年,雷軍頻繁為小米汽車站臺,以直播形式自駕小米SU7奔赴上海、杭州、南京等多個小米汽車交付中心。創始人日夜兼程,這一工作風格似乎也影響了小米員工的效率。數據顯示,小米以444.32萬元“人效”位列第二。去年同期,小米的“人效”為384.24萬元。
今年上半年,騰訊、阿里、美團、京東“人效”分別為303.89萬元、234.66萬元、135.66萬元、106.63萬元。這意味拼多多單個員工創造的營收是“老大哥”阿里的4.5倍。
阿里的“人效”提升明顯,去年同期僅有180.53萬元。隨著組織架構調整大幕的拉開,阿里進行了大刀闊斧的降本增效,今年上半年員工數量比去年同期減少3萬人。
一名前阿里員工向時代財經表示,變革帶來最直觀的影響在于高效完成組織瘦身,讓業務地帶模糊的員工被單獨劃分出來了。“如果在規定的時間沒有融入合適的項目組,不得不面臨集體解散的風險。”
學會省錢,大廠回歸老本行
往日的互聯網大廠以高薪最具吸引力,如今用人門檻也在提高。
“兩三年前,綜合素質不錯的應屆生一般都有入選資格,放到今年,即便是應屆生,也會要求有從事相關項目的經驗。”上海獵頭楊珍(化名)向時代財經表示,在她看來,大廠的招聘策略變得越發謹慎、保守。
想回歸互聯網行業的亞楠,最近半年投了上百份簡歷,只收到5次面試通知。“總包收入比之前少了20萬元,獎金和福利縮減明顯。身邊有的朋友輾轉了好幾家互聯網公司,每月收入還是和之前持平。”亞楠說。
仍有大廠在大舉招兵買馬,提升薪酬開支。今年上半年,美團員工薪酬福利開支是224億元,相比去年增長7.9%;由于汽車業務投入較大,小米員工薪酬福利開支105億元,相比去年增長18.28%。
人效比拼,只是競爭加劇的一個側面。拼多多營收規模不斷增長,電商行業格局生變。阿里、京東兩位電商“老大哥”也在求變,“僅退款”漸成電商標配,平臺流量分發規則也在改寫,各項權益向用戶傾斜。
一系列舉措之后,阿里、京東重回增長軌道。今年第二季度,淘天集團實現購買人數、購買頻次雙增長,訂單量取得同比兩位數增長。京東集團財報表示,二季度,京東的季度活躍用戶增速、用戶購物頻次上繼續保持了同比雙位數的增長勢頭。
放眼本地生活業務,掌握流量入口的抖音強勢入局,快手、小紅書緊盯這一地盤,長期穩坐頭把交椅的美團需要打一場硬仗。今年上半年,美團展開了三次組織架構調整,目的是打通到家和到店兩塊核心業務,盤活各業務板塊資源。
既然花錢要花在刀刃上,那就意味著要嚴控其他項目的費用支出。
2024年第二季度,騰訊的交易成本、內容成本只分別同比增長了1%、6%;京東的營銷開支增長僅為7%;阿里巴巴營業成本占收入的比重降至59.8%,去年同期這一占比為60.9%。
互聯網大廠也在嚴控新業務投入,虧損得以有效收窄。
最新財報顯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團新業務板塊經營虧損同比收窄74.7%,降至13億元。長期燒錢的阿里本地生活業務進一步得到優化,虧損從去年同期的19.82億元收窄至3.86億元,超出市場預期。
“大廠回歸老本行大多是出于自身發展需求。增速放緩,主營業務就會成為最穩健、最安全的護城河,為企業貢獻穩定的現金流。同時,聚焦核心業務也有利于優化、統籌內部資源,加強運行效率。”互聯網分析師丁道師向時代財經分析。
競逐同一片市場,沒有誰可以立于不敗之地,時刻要警惕超車者。誰能從重投入的賽道率先獲得增長,找到利潤、成本和增長的平衡點,或許就可以最先跨越轉型之痛。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6-113235-0.html誰是“卷王”?互聯網大廠人效大比拼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