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如何養老”已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
但最近,年輕人比老年人更早地站到了熱議中心:他們有人提前40年規劃老后生活,做起了儲蓄投資;有人辭去大城市的工作,回老家給父母買房養老;還有人選擇早早進入養老行業,想在風口來臨時搶占先機……
最近,社交媒體上的年輕人喜歡上了助老產品。
兩萬多名自稱是“精神老年”的年輕人在豆瓣上建立了一個生活小組,分享長壽秘籍、養生運動、助老產品等,宣稱“要在自己的節奏里過快樂的生活”。“相比于鎖死25邁”的電動車,他們喜歡上了“30邁、40邁”的電動輪椅;為了在床上實現斜躺看劇,他們增設老年靠背支架;為了蹲馬桶后能優雅起立,他們在廁所安裝起身神器“一字扶手”。
01 適老產品花樣多
家住南京華僑路的張桂芬老人,3年前老伴去世后就開始獨居,唯一的女兒遠嫁到浙江后擔心她一個人生活,給家里裝上了攝像頭。但因為工作原因,女兒只能下班到家才有時間查看。
有一次,母親在家里跌倒后幾個小時才被發現。事后她女兒想起來總是心有余悸,“媽媽躺在地上,我在千里之外卻無能為力”。
擔心老人跌倒引發疾病的并不是只有張桂芬的女兒,老年人因為跌倒致病甚至致死的案例并不少見。
武漢市漢口醫院超聲影像科副主任譚杰介紹,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球每年有30多萬人死于摔倒,其中絕大多數是65歲以上的老人。而中國疾病監測系統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4000萬老人至少跌倒一次,其中每一萬人中就有8位因摔倒而過早死亡,有40%-70%的老年人因為摔傷需要就醫。
人從低齡步入高齡階段后,身體機能開始下降,導致出現疾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甚至喪失行動力,這個過程中既需要親人的照顧,也需要科技產品和服務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目前已經有AI防跌倒產品在家庭和養老院里使用了。在國內,深圳一家養老護理院就引入了一款名為“隱形護理員”的AI產品。美國公司的“SafelyYou”也為老年人和患有阿茲海默癥、癡呆癥和認知障礙等問題的人提供基于AI的跌倒監測技術。
02 老年人也需要ChatGPT
IBM商業價值研究院的一份報告指出,老年人的孤獨問題,幾乎總是由某種形式的“失去”所引起的:失去身體健康、失去家人陪伴、失去社交、甚至對周圍一切的感知。
《2021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調查顯示,截至2021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26736萬人,其中空巢老人占比目前已超過一半,部分地區甚至超過70%,按此計算,空巢老人數量超過了1.3億人。
03 無法跨越的鴻溝
“電視把我爺爺逼成這樣了。”一位叫“無糖雞屎”的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分享,“家中明明已經給電視交了那么多錢了,卻什么電視劇都要會員。”她分享了自己爺爺寫下的滿滿幾張A4紙的電視劇名單。“爺爺在手機里找電視劇名字,一個個在電視里找,能播的就打鉤。”
像這位老人一樣被電視的繁多會員弄得焦頭爛額的不止一位。連年輕人都搞不清的收費機制,老年人上手更是茫然無措。
在豆瓣“適老化改造”小組里,三萬五千多名年輕人發布著各類求助,為自己父母的養老操碎了心。“有好的助聽器推薦嗎?”“老人找不到家怎么辦?”……在眾多的求助帖中,我們發現基于老年人不同情況,“室內家居”“室外出行”“電子產品”“身體狀況”等各種情況下的特定需求很難僅僅靠科技產品解決。
但樂觀的是,科技適老化已經被重視。
社交類APP上線關懷模式、長者模式,文字段落調整成更符合老年人的閱讀習慣;視頻網站推廣“AI長輩模式”,子女可以遠程代登錄、代支付;手機廠商推出簡易模式和老年模式,支持圖標和文字放大、語音讀屏等功能。百度、美團支持語音搜索功能;支付寶還可以關聯親情號,直接異地幫父母完成操作……
《中國電信手機終端適老化指引白皮書 2022版》顯示,2022年智能手機適老化得分為94.3分(總分120分),適老度為79%。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科技也不例外。
老年人因為學習能力、視力、腦力的逐步下降,接受起科技產品來并沒有十分熱情,再加上科技帶來的未知感,老人也會產生本能排斥。對于他們來說:智能手機字太小廣告太多、外出就餐只能掃碼下單、看病預約醫院需要自助掛號……老年人對自己駕馭新科技越來越沒有信心。
為了能真正了解老年人對于科技產品的接受程度,《互聯網那些事》團隊線下走訪了一些老人,他們有兒女不在身邊的留守老人、有養老院的獨居者,也有離開農村的務工人員。
有一位老年人為了和外地的兒子偶爾“見”一下,買了智能手機,配了老花鏡,摸索著使用微信……可即便這樣,也經常因為“視頻聊天不會轉換攝像頭”“不會打開聽筒模式”“不會收紅包”等,被兒子抱怨“怎么教也記不住”。
但也有子女為了方便父母出門,開發了使用簡易的小程序,不僅能定位到老人所在的位置,還能在線搜索附近的任何地點,老人自己操作不了還能分享給別人去操作。
子女的耐心和愛心,才是老人最真實的安全感。
智能手機的適老模式已經推廣幾年,但所有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中,超過一半并不清楚可以選擇適老模式,而年輕人中知道適老模式的也并不多。對于老年人來說,科技可能讓他們的老年生活更便捷、更舒適,但是也需要年輕人和社會,成為鏈接他們和科技產品的橋梁。
時間無法停住,衰老避無可避,誰都年輕過,但不是誰都老過。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62-1128-0.html“科技養老”,總差“最后一步”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奶粉HMO時代已至,惠氏搶占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