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9日消息,中國科學家在嫦娥5號采集的月壤樣本中取得了一項突破性發現——他們發現了一種“奇異物質”,即石墨烯。這種由碳原子構成的二維材料,以其獨特的物理性質,在電子學、能源存儲、傳感技術和生物醫學等多個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然而,石墨烯通常只能通過人工合成獲得,而此次在月球自然環境中發現石墨烯,無疑為月球的起源增添了新的神秘色彩。
關于月球的起源,科學界一直存在諸多爭議和不同的理論。其中,最主流的觀點認為,月球是在大約45億年前由地球遭遇一個類似火星大小的天體撞擊后,從產生的碎片中凝聚而成的。在那個遙遠的時代,這樣的天體撞擊在地球所處的內太陽系并不罕見。如果按照這一理論,月球的成分應與地球相似。然而,實際觀測卻發現,與地球相比,月球明顯缺乏易揮發的元素,如碳。
據ITBEAR了解,科學家對此現象的解釋是,撞擊產生的極高溫度可能驅散了大部分易揮發元素。阿波羅飛船帶回的月球樣本分析顯示,月球和地球具有相似的同位素構成,這也使得大撞擊假說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然而,嫦娥5號月壤樣本中的石墨烯發現,以及科學家最近發現的月球能產生碳離子流的現象,表明月球實際上含有原生的碳元素,這對大撞擊假說提出了新的挑戰。
研究人員指出,碳是理解行星和天體形成與演化過程的基本元素,其形態和結構能夠反映天體的形成過程。特別是單層碳原子構成的天然石墨烯,其成分和結構特點能夠為科學家提供與其母體地質演變有關的重要線索。通過運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和拉曼光譜等多種識別技術,研究人員在一粒長約2.9毫米,寬約1.6毫米的橄欖狀月壤樣本中發現了石墨烯的存在。
拉曼光譜作為一種光散射技術,能夠使科學家研究分子鍵的振動、自旋和低頻模式,從而揭示分子的結構和成分。而掃描電子顯微鏡則能夠通過聚焦電子束,創建出物質表面的高分辨率影像,并測定其元素成分。借助這些先進工具,科學家成功識別出了鑲嵌在月壤樣本富碳部分內的石墨烯片,這些石墨烯片由3至7層結構組成。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石墨烯片形成了一種殼狀結構,將一些復雜的化合物包裹在內。這表明,這些石墨烯片并非通過剝離過程產生,而是通過自下而上的合成過程形成的。除了石墨烯,研究人員還在樣本中發現了一種僅存在于含碳部分的含鐵化合物,這表明月球上的含鐵礦物,如橄欖石和輝石,可能在催化碳轉化成石墨烯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這一過程所需的能量可能來源于火山活動、太陽風或隕石撞擊,它們能夠為轉化提供所需的高溫高壓環境。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45-6269-0.html月球起源之謎?嫦娥5號樣本中發現奇異碎片!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