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怕在傳統行業里的親友上當,我經常主動向他們介紹一些互聯網產業里的新玩意兒,之前是區塊鏈、元宇宙,現在輪到了虛擬人。
為什么選了虛擬人呢?
一方面,這東西已經開始從“二次元”圈子走出來,變成大眾生活的一部分。
冬奧和青年節晚會上的虛擬人一抓一大把,央視有了虛擬手語翻譯、主持人,柳夜熙、集原美的同款服裝也在電商平臺賣得挺好,抖音和小紅書上甚至還有冒充虛擬人的真人賬號。
衣食住行,哪兒哪兒都有。
另一方面,因為都是“人”,會產生替代關系,它可能會搶走你的工作和錢。
比如萬科就把2021年度優秀新人獎頒給了虛擬員工崔筱盼。京東、浦發銀行也都做了虛擬人客服,用來面對客戶執行業務甚至員工招聘面試。
這些假人可以“007”制工作,效率高、沒脾氣。很難說幾年后會不會出現類似ETC/高速收費工、自助結賬機/收銀員的新時代故事。
另外,其實對從業者來說,虛擬人也是元宇宙概念、虛擬現實交互概念里最先落地,甚至掙到錢的分支。
關于這個領域,大概所有人都有必要了解一點。
虛擬人,也叫數字人。
簡單來說,他們是多個真人通過動捕、建模、音頻合成、AI學習等等技術做出來的一個數字產品。
和游戲、動漫不同的是,這個產品被塑造成了人,它有人設、有獨立的思維邏輯,可以和真人交互、可以工作。
到2022年初聊虛擬人的價值和分類時,垂直頭部廠商如上海禾念、魔琺科技和部分游戲人們的觀點還較為統一。
關于價值,主要是4點:
創造不疲憊、能定制、能量產、好控制的“完美打工人”。
用真人偶像明星、品牌運營的模式來做虛擬人IP,做新IP,或拓寬某些老IP的運營手段。
從智能語音、視頻、文字交互變成能看見的虛擬人交互,可以做AI助手升級。
如果有元宇宙世界,那么虛擬人技術可以做你的大翅膀皮膚或非主流QQ秀,這些“外觀”也能變成NFT性質的資產。
關于分類,有幾種不同的分法。
按制作技術分,有AI實時型(完全靠算法,自己動)和真人動捕型(中之人,真人演員錄入動作、聲音,又分激光、慣性、光學相機、AI語音生成等)。
你老婆的真身可能是個身段優雅的大哥
按觀看形式,或者呈現技術分,有在屏上看的(在屏幕上看視頻)、在XR設備上看的(VR頭顯等等)、裸眼看的(全息投影等)。
黑場+大屏的偽全息是目前最通用的
按形象類型,或者粗暴點說按“畫風”看的,有卡通化(如洛天依、菜菜子,人絕對長不成那樣的)和仿真的(比如柳夜熙、康曉輝等)。
按虛擬人的職業或者說功能分,主要是藝人、工人和代言人。
因為按功能分類能直接帶出當前國產虛擬人的幾種主要商業模式,我們就按這個去做掃描。
和“允許工人先富起來”的現實世界一樣,虛擬人世界里的藝人也比工人先富起來。
因為本質上是一種數字內容產品,和娛樂、文化產業更近,國內最早掙到錢,掙最多錢的虛擬人基本都是藝人型,細分的話,又可以分作三種:
這種虛擬人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需要周期性地產出音樂、影視、舞臺表演作品,要有相應的資源能力。
其背后企業以文娛內容生產公司為主,按照運營真人文娛藝人一般,做作品、接商演、做直播、做營銷,靠作品、表演的售賣+代言授權+直播打賞盈利。
簡單來說,一半賣自己的貨(內容),一半是粉絲經濟流量變現。
當前市面上的部分虛擬藝人情況,排名不分先后
以有飯統計的三十余個市面上有一定知名度的虛擬藝人來看,其形象類型多為卡通化,占比約83%,除左手上籃的許星悠之外均為原創IP。支撐和表現技術多為成本更低但更成熟的真人動捕+數字化屏幕視頻展示。
從背后廠商來看,這種虛擬藝人的開發、運營商除了虛擬人垂直企業,主要集中在互聯網音樂、視頻、影視、游戲、直播和傳統公關、娛樂經紀公司幾個賺錢模式相近的領域內。
其中B站+近期上市的彩虹社占比最高,有7個(其實算上霧審、惑姬系列的有20來個),其次是國內老牌虛擬人廠商上海禾念,有5個,并列第二的,就不再是互聯網企業,而是傳統娛樂經紀公司樂華娛樂,第三名是視頻平臺愛奇藝,2個。
因為是偏向于傳統真人藝人的運營模式,這類虛擬人主要混跡的平臺也以視頻平臺(短視頻、影視內容輸出)、晚會(舞臺表演、演唱會輸出)、直播(日常和賣貨),以及社交平臺(微博、小紅書等)為主。
賺錢方式,也和真人藝人相似,一半賣內容,如音樂專輯、影視作品、舞臺表演,一半賣流量,如直播打賞、帶貨、廣告和授權等。其中區別,主要是各自偏向不同,比如洛天依,有成熟作品和核心粉絲積累,已經可以實現內容+流量雙變現。
其在QQ音樂和網易云音樂兩個平臺上的粉絲數分別是272萬和153萬,收錄單曲超過6000首(含音源作品和翻唱),新浪微博粉絲則超過500萬。
一方面,虛擬人音樂、影視作品可以直接做內容付費或賣給音樂、視頻平臺收取版權費,另一方面,因為有這些作品、粉絲流量積累,虛擬藝人還可以通過演出、直播、廣告代言等途徑變現。
比如洛天依在2022年演唱會門票可以賣到約480元/張,2020年5月和淘寶合作的直播帶貨坑位費為90萬元(老羅巔峰傳言是60萬),開播觀眾峰值超過300萬。
虛擬藝人部分平臺粉絲數,單位萬
除了這些,因為其發跡于二次元小圈子,且為卡通化外形,有一定的同人文化生態基礎,洛天依類虛擬人還能賺到真人藝人賺不到的錢。比如IP授權下的數字文創產品(游戲)和實體衍生品,比如手辦、模型。
相比而言,更多新型或主打成團出道的虛擬藝人則在早期更注重直播、短視頻和舞臺內容的輸出,靠直播、演出和一些品牌代言盈利。
從近兩年頭部虛擬人的運營操作來看,若說純收入,相較“主業”里的唱歌、跳舞做內容,其實這些虛擬藝人在直播、授權、廣告營銷方面的“副業”利潤更高。
據某老牌虛擬人企業員工透露,目前舉辦一場大型全息演唱會的成本會在1500—2500萬元之間,盡管有門票、轉播權、衍生品售賣+直播打賞等四種以上的變現方式,但絕大多數虛擬藝人都賺不回成本。
這種“大手筆和良心之作”,更多時候是為了給核心粉絲體驗,以“維持流量”。
更實惠的方法,是在生產音樂作品同時,高頻率地做成本在十幾萬至大幾十萬水平的精品短視頻內容和品牌聯動活動,把更多預算分給營銷,匯集流量并在短期內以授權、廣告營銷等方式快速變現。
互聯網讓文化和娛樂的門檻都變低了,大概從2016年前后,當我們提到“藝人”,就已經不僅是傳統娛樂經紀公司下的演員、歌手,還有網紅和博主。
如今,虛擬人的分工細化也是這樣的,那些不唱《權御天下》,也不演《長劍風云》的虛擬藝人不必去考慮音樂和動畫表演的事,他們跳過傳統意義上的“內容生產”,只做短視頻、測評、街拍和直播,從虛擬藝人變成了虛擬網紅博主。
部分虛擬網紅博主,排名不分先后
從有飯統計的部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虛擬網紅博主來看,仿真+原創IP是絕對的主流組合。和藝人型的一樣,這類虛擬人的支撐、表現技術也以成本更低的真人動捕+數字化屏幕視頻展示為主。
從背后開發運營廠商來看,虛擬網紅背后企業就以虛擬人垂直企業和MCN公司,多是新興創業公司。
據集映畫和某頭部虛擬人企業員工稱,這類新的、更小的虛擬人公司做產品的邏輯和老一批虛擬偶像公司不同,他們并不太在乎長線的“IP運營”,目標直截了當,就是快速展示技術、快速積累流量、快速進入時下熱門行業變現,很“MCN”。
放到現在,也就是快速生成虛擬人形象——做短視頻、美圖等內容、營銷——直播或做廣告掙錢。
在這套思路下,虛擬網紅大多并沒有過多關于人設的詳細設定(比如性格、家庭背景、扣人設的小故事等)也不需要有什么才藝,他們多以東方仿真形象+
細節差異的形象出現,然后馬上開始做短視頻、做美圖、時尚測評等。
已近半年熱起來的柳夜熙為例,其首次大規模營銷的素材為抖音短視頻,主打“真(獵奇)、東方色彩、時尚”幾個元素,自我定位為“虛擬人美妝博主”,主要推廣東方色彩的時尚彩妝。這之后,她活躍在抖音、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屬性濃厚的平臺上,保持周更的美妝視頻、圖片輸出。
到2022年5月,柳夜熙在抖音、小紅書、微博上的粉絲分別為899萬、117萬和47萬。靠這些流量和一些文化符號,她拿到了華為榮耀手機等代言。
照某抖音MCN機構負責人說法,到2022年,他們公司孵化一個“能接廣告掙錢”的真人KOL賬號的時間最短可以控制在兩個月左右,一般來說是2、3個月成型,出現吸粉的爆點,并在當月達到有一定黏性的流量峰值,這個峰值可以持續一個季度左右。換成虛擬人的話,孵化的成本將“可能有幾十、上百倍的增長”,但效果、后續收益目前還不能確定。
相似的還有集原美、翎_Ling、AYAYI等,挺長一段時間里,這些虛擬網紅都因為主攻美妝、穿搭等,被一些人劃作了“時尚型虛擬人”。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40-360-0.html國內虛擬人領域都有哪些?(虛擬人的價值和分類)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