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帝辛的父親帝乙是比干同父異母的兄弟。
只不過比干是庶出,帝乙是嫡出。
雖說比干是帝辛的叔父,實際上也是帝辛的大臣。
在夏商周那樣的朝代,由于等級森嚴,一般老百姓是沒有機會當朝中大臣的,只有君王的親戚,等級非常高貴,才有這樣的資格。
比干不但是帝辛的大臣,而且還是不一般的大臣,他的職位是少師,相當于帝辛的宰相。
帝辛的朝中大事,都交由比干來處理。
不過,比干又是一個十分悲催的宰相,他在各方面都和帝辛的主張不一致。
比干主張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
同時在管理上,也主張不應該用嚴厲的刑罰來摧殘老百姓。
但是帝辛不是這樣的觀點。
帝辛是一個功業心很強的人。
他認為依靠商朝的實力,完全能夠打敗周邊的那些少數民族部落,獲得這些少數民族部落的財富和百姓。
同時,他認為對國內的老百姓,應該嚴格管理,只有用嚴厲的刑罰處罰那些犯了罪的人,才能讓老百姓安分守己。
比干對帝辛這種好大喜功和殘暴不仁的行為多有規勸。
當帝辛發動大軍攻打徐夷的時候,比干就勸帝辛不能這樣做。
但是帝辛并不聽比干的話。
雖然帝辛后來打敗了徐夷,獲得了他們的不少人口作為俘虜,但是商朝的國力卻得到了極大的削弱。
接著,帝辛又發動了與東夷的戰爭,滅掉東夷,獲得了東夷的大批俘虜。
不過,卻也讓國力再一次得到削弱,國家已經處于崩潰的邊緣。
因此,西周才造起反來。
西周名義上是商朝的諸侯國,帝辛大怒,準備發動與西周的戰爭。
比干一如既往地提出反對意見,并且在出兵的時候,行動緩慢。
這一次,帝辛再也忍不住,一怒之下殺掉比干。
帝辛是怎么殺比干的,歷史上并沒有記載。
不過,清朝演義小說《封神演義》中,寫的則是當時帝辛有病,妲己說,需要用比干的七竅玲瓏心做藥引子。
比干明明知道妲己這樣做,是想讓自己死,可卻也沒有辦法,忠君愛國的比干,當初剖開胸膛,把心取出來扔在地上。
比干把心取出來扔在地上的時候,胸膛并沒有流血,他也沒有死,而是面如淡金地走出朝堂。
當很多大臣問他的時候,他都沒有說話,而是騎著馬往民間走去。
他來到民間,遇見一個賣無心菜的婦人。
比干問她,無心菜沒心能活,人沒心,會不會死。
如果那個婦人說不會死,比干就會一直活著。
但那個婦人說的偏偏是,沒有心怎么會活呢!比干聽了這句話以后,大叫一聲,從馬背上跌了下來,七竅流血死掉了。
問題來了,比干為什么聽到婦人那句話后,就流血而死呢?要理解這個問題,咱們先得來看看,《封神演義》是一部什么樣的小說。
這部小說,寫的確實是西周代替商朝的那段歷史。
不過,并不完全是真實的歷史,其中有非常多的虛構的成分,尤其是對神魔介入改朝換代的一種虛構。
這部小說講的,就是天道的道理。
也就是說,改朝換代的規律是什么?是君王是否有德行,是否獲得天下老百姓的擁護。
如果這個君王有德行,能獲得老百姓的擁護,那么,這個君王就能夠獲得江山。
獲得江山的君王,也因此能夠守住江山。
這就是天道。
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天下有德者居之。
既然天下有德者居之,因此,某個人有德行,上天就會幫助他的。
歷史上所說的幫助,是冥冥之中自有神助。
而在《封神演義》里,則講的是天上的神仙下凡來,親自幫助。
這是《封神演義》這部小說,具有寓言的意義。
在《封神演義》里,周武王自然是有德的人,自然是應該受到上天保護的。
帝辛自然是無道之人,自然是應該受到上天懲罰的。
但是帝辛雖然無道,他卻有一幫有德的大臣,比干就是其中一個。
帝辛無道,奪去了比干的心。
這里的心,代表的其實就是一種天道。
就是說,本來天道認為商朝已經不配擁有天下了,只不過因為有一幫有德的大臣,因此,商朝還能夠存活下來。
但是,當比干被誅心以后,商朝就失去了天道。
失去天道,自然就失去了老百姓的擁護。
比干問民間百姓的婦人,沒有心能不能活,其實是寓意說,商朝失去了天道,失去了老百姓的擁護,能不能存活下去。
老百姓當然要說無法存活下去,這樣,比干明白無力回天,因此才氣得七竅流血而死了。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2-6494-0.html比干被挖心了為何還不會死?為何一見到賣菜的婦人后就死了?歷史真相是什么?是怎么回事?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