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引進外國先進的武器裝備,一定要與本國實際相結合。
兩伊是中東地區富有的石油輸出國,自1973年以來,兩國耗資數千億美元,從國外競相引進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
但兩伊的工業基礎薄弱,許多先進武器的零配件本國無力修配,彈藥主要靠國外供給;兩國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諸如蘇制薩姆和英制輕劍、霍克型地空導彈,駕駛T—72坦克和米格—23戰斗機等先進武器,是相當困難的。
二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固然應當重視速戰速決,但同時還應當有長期作戰的準備。
戰爭初期,伊拉克采取突然襲擊的閃電行動,旨在實現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由于其把戰爭賭注完全押在這一點上,在思想上和物資上缺乏長期作戰的準備,因此,一旦速戰速決企圖被對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漸由主動轉為被動。
伊朗依仗自身國大人多的優長,采取了持久戰的戰略。
三現代局部戰爭中,仍應以殲敵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而不應過分糾纏于一城一地的得失。
兩伊戰爭中,幾乎所有的戰役戰斗都是以城市 鎮為目標的攻防戰,雙方滿足于攻城掠地的表面勝利,忽視大量殲滅敵有生力量。
四現代局部戰爭,武器裝備和物資損耗大,給后勤補給提出了新課題。
兩伊戰爭雖然稱不上是高水平的現代化戰爭,但戰爭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局部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
如戰爭初期,伊拉克僅對席林堡這樣一個1000戶的小鎮就發射了幾萬發炮彈。
兩伊陸軍主要是裝甲和機械化部隊,油料消耗多,據估算,伊拉克軍隊每天消耗的油料達2000至3000噸。
伊朗頂住了伊拉克軍隊的進攻后,也因補給困難而拖長了反攻的時間。
轉入反攻后,伊朗多次向伊拉克發動地面攻勢,但兩次戰役之間的間隔比較長,有時竟長達5個月以上。
其主要原因是后勤系統混亂,武器裝備等作戰物資供應跟不上,因而續戰能力不強。
戰爭影響 兩伊戰爭前后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
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馬拉松式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
雙方經濟損失慘重,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戰爭中的軍費支出和戰爭導致的經濟破壞共計到達6000多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余近400億美元。
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
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于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
交戰雙方軍事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
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
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只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損壞。
后世評價 兩伊戰爭,這個被世界軍界評論為‘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最典型范例,當時自吹的世界軍事強國,動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 化學武器都用上了,F14雄貓戰斗機,幻影戰斗機,飛毛腿導彈,打了8年,死傷百萬人,最后掐得筋疲力盡,民不聊生,誰也奈何不得,差點經濟崩潰,最后只得停戰。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2-3696-0.html兩伊戰爭的影響是什么 該戰爭的后世評價如何歷史真相是什么?是怎么回事?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