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重要論斷,為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我國文化發展設定了奮斗目標、作出了戰略部署。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強國建設,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本質特征、根本任務、時代特點、歷史使命等重大命題。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不懈奮斗。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培鑄“根”“魂”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首要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文化工作要培根鑄魂,所謂的“根”和“魂”,就是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切文化工作,都要貫穿和融入這個“根”和“魂”,確保文化強國建設始終高舉旗幟、錨定方向、行穩致遠。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意識形態的外在表達方式。做好文化工作,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黨的十八大以來,意識形態領域的形勢發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守正創新已經成為主流。同時要看到,意識形態領域仍存在不少挑戰,斗爭和較量有時還十分尖銳。建設文化強國,必須時刻牢記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這些根本問題,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意識形態斗爭更多地表現在“陣地戰”,當前意識形態領域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往往因網而生、因網而增,互聯網特別是新興媒體已經是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主戰場、最前沿,要依法依規管網治網,推動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最大增量。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能否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全方位貫穿、深層次融入,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建設,說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設、靈魂建設,聚焦的是造就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要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匯聚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強大力量。
8月20日,參觀者在第七屆中國—南亞博覽會上參觀。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融通“古”“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三個構成。其來源,在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形成,在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其承載,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正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性、革命性、實踐性,才讓我們的文化自信具備了大格局、大視野,具備了內在的恢弘品格和家國情懷,具備了堅定、深厚的理論特質和深沉、持久的基本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民族走過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歷程,中華文明在長期演進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鑄就了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唯其源遠也所以流長”,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壯大,優秀的傳統文化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我們要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既要當好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要當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能限于固守和瞻仰,而是要著眼新時代特點、結合新時代條件加以傳承和弘揚,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按照時代的新特點新要求,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激活其生命力;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我們黨歷來講究“古為今用”,建設文化強國,就要有融通古今的眼光、跨越時空的氣度,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同現代文化相貫通。
8月20日,演員在第七屆中國—南亞博覽會上表演傣族舞蹈。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兼修“內”“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在國際上還存在著信息流進流出“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要切實解決這“三差”問題,就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就要努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不斷提高塑造國家形象、影響國際輿論、掌握國際話語權的能力和水平。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首先是要把我們自身的文化建設好,做到“形于中”而“發于外”。“墻內開花”才能“墻外香”,“對外”的成效,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對內”的功夫上。文化建設要練好“內功”,就要增強系統觀念,統籌理論武裝、社會宣傳、文藝創作、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發展等各項工作,著力提升文化整體實力。文化整體實力提升了,競爭力、感召力自然就會隨之提升,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形象也會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所理解、所接受、所喜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化發展總方針,著眼于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深入推進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文化高質量發展,交流互鑒、和而不同,中國文化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我們要繼續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更好地引領時代潮流、添彩世界文脈。
近年來,隨著國際格局的深刻調整,西方保守主義思想抬頭,“文明沖突論”重現國際舞臺。“文明沖突論”從根本上而言是錯誤的,特別是在當前國際背景下的死灰復燃更是危險的。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是世界歷史發展的主流,盡管其中有矛盾、疑惑、排斥,但更多是學習、融合、創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建設文化強國,要有積極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主動和自覺,要努力做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推動者,為不同國家和地區文明間實現彼此尊重、消弭彼此誤解、遏制彼此沖突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前景廣闊,同時也任重道遠。我們要更加自覺地擔負起新時代文化使命,奮力將文化強國的藍圖變為現實,更好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絢麗華章。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0-148-0.html強國評論丨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努力奮斗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如何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下一篇: 如何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