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
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為了奪得大位,這九位皇子分化成了多個陣營,相互傾軋、明爭暗斗。
康熙六十一年 1722年冬,康熙帝駕崩于暢春園,這場曠日持久的奪嫡之爭終于有了結果,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胤禛即位后改年號為雍正,是為雍正皇帝。
那些曾與雍正帝爭奪大位的兄弟們在其即位后不久即被清算,紛紛被奪爵圈禁,有的甚至被折磨致死,而擁戴有功的少數幾人則被加官進爵以示恩寵。
當然,康熙帝的這些兒子中,除了彼時年幼和早夭的阿哥外,還有幾人選擇了置身事外、坐等結果,他們選擇不加入任何陣營,明哲保身。
這其中包括皇五子愛新覺羅·胤祺、皇七子愛新覺羅·胤祐、皇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祹和皇十五子愛新覺羅·胤禑。
皇五子愛新覺羅·胤祺,生母宜妃郭絡羅氏,幼時養於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宮內,9歲尚未讀過漢文。
其心氣平和且性情善良,給人以心性甚善,為人淳厚的印象。
康熙四十七年秋冬康熙帝病時,胤祺同胤祉、胤禛陪侍床邊。
次年和胤祉、胤禛同時被封賜親王,冊封為和碩恒親王各得賜銀5000兩,子弘昇為世子。
在康熙末年的奪嫡之爭中,原本有實力一爭的胤祺卻選擇置身事外,他不愿意看到這些一起長大的兄弟們劍拔弩張、爭斗不止。
雍正帝即位后,沒有為難這位善良淳厚的弟弟,一直對他頗為照顧。
雍正十年 1732年夏,恒親王允祺病逝,謚曰溫,時年五十四歲。
直到兩年后,雍正帝還不忘給這個忠厚老實的弟弟立碑以記,稱贊他秉性和平,持躬謙謹,頗具樂善之風。
皇七子愛新覺羅·胤祐,生母成妃戴佳氏,康熙三十五年 公元1696年,奉命統率鑲黃旗大營隨康熙出征葛爾丹,以功晉封貝勒。
康熙四十八年 公元1709年三月,晉封多羅淳郡王。
康熙五十七年十月 公元1718年,奉命管理正藍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務。
胤祐雖在朝中管理部分事務,但對奪嫡之爭卻敬而遠之,他更愿意效命疆場,建功立業。
雍正帝即位之后,以允祐受命管理旗務以來,恪盡其職,諸務畢舉,頹風靡習漸至改變,晉封和碩親王,仍號淳,是為和碩淳親王。
雍正八年 公元1730年春,和碩淳親王允祐卒,年五十有一,謚度。
有詩見《熙朝雅頌集》,子七人女十人。
雍正帝為其刻碑記功,詔褒其敬謹小心,安分守己之秉性。
皇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祹,生母定妃萬琉哈氏 正黃旗包衣辛者庫人,生于康熙二十四年。
幼年被康熙帝交由蘇麻喇姑撫養,在蘇麻喇姑的精心照顧和教導下,在宮中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同時也養成了胤裪獨善其身、處事淡然的性格特點。
在康熙末年的奪嫡之爭中,他知道自己生母出身不高,自己更不是皇父康熙帝屬意嫡位的那一個,選擇保持中立,明哲保身。
雍正帝即位后,冊封允祹為多羅履郡王。
但僅僅兩年之后,允裪從多羅郡王降爵至固山貝子,數月后更是降爵為奉恩鎮國公。
面對爵位的起起落落允祹卻淡然處之,不氣不惱,正常生活。
雍正八年五月,雍正帝才恢復胤裪多羅履郡王爵位。
乾隆帝即位后,以履郡王允裪在朕諸叔中年齡最長,具實心辦事,晉和碩履親王。
乾隆二十八年七月,和碩履親王胤裪薨世,乾隆贈謚號懿,年七十八歲,在康熙帝的所有皇子中,他是最高壽的。
皇十五子愛新覺羅·胤禑,生母庶妃王氏 即順懿密妃,其母密妃深受康熙寵幸,康熙帝還讓耶穌會畫家為她畫像,據祖例,嬪位以上的妃子才能自己養育孩子,因此胤禑出生后便離開了母親交予德妃撫養。
康熙三十九年,年僅七歲的胤禑便隨康熙從幸塞外,可見康熙對這個皇子也十分喜愛。
在康熙四十八年的奪嫡之爭時,胤禑才十六歲。
相比那些成年的哥哥們,胤禑自知無法相抗,因此選擇明哲保身,置身事外。
胤禛即位后,為避帝名,便改為允禑,此時二十八歲。
直到雍正帝四年五月,允禑才被封為貝勒,命守景陵。
八年二月,晉愉郡王,次年二月病卒,年三十有七,謚恪 免責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2-3480-0.html九子奪嫡中沒有參與的四個人是哪位 他們最后的下場是什么樣的歷史真相是什么?不敢公布的秘密是什么?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