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湘云 在紅樓夢的女兒中,很少有人不喜歡簡簡單單英豪闊大的史湘云,她的現代氣息最濃,她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令人喜愛的豪放女性。經史湘云的判詞中推測,她最后嫁了一位才貌俱佳的郎君,但夫婿很快亡故,過著" />
史湘云判詞
畫幾縷飛云,一灣逝水。
其詞曰:
富貴又何為,襁褓之間父母違;
展眼吊斜暉,湘江水逝楚云飛。
譯文:生在富貴人家有什么用?年幼時便父母雙亡。放眼望去,在夕陽的光輝下,湘江水逝,楚天云飛。
史湘云為何淪為妓女?
湘云流落風塵是紅學界存在的一種觀點。其主要理由實際上是好了歌注中的一句"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按照此種觀點,大觀園主要人物中,有過議婚歷史的除了湘云都有明確結局--和煙花巷無關,因此湘云成了唯一有機會印證這句話的人物。87編劇大約是從流落風塵出發,聯想到"寒塘渡鶴影"的水面意象,便得出了一個"船妓"的結局。
這種觀點細細看去其實站不住腳。
先不說"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這句詞后面的脂批"一段兒女死后無憑,生前空為籌劃計算,癡心不了"指出這句是泛寫,沒必要扣到具體人物上去--就算要扣吧,這"擇膏粱"也不是湘云的專利。原著里有個傅秋芳--"那傅試安心仗著妹子,要與豪門貴族結親,不肯輕意許人,所以耽誤到如今",倒是更像"擇膏粱"些。即便是十二釵中,妙玉巧姐也比湘云貼切。更不用說,脂批已經將湘云批在了"說甚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之后,哪有反反復復折騰同一個人物的道理。
其他的論據亦然:"寒塘渡鶴影"突出的是湘云結局之"冷清",同樣被脂批認為形容她結局的"自是霜娥偏愛冷"也是如此--那么弄條船來還可以理解,弄條熱熱鬧鬧的花船來是幾個意思?
更別說脂批曾指湘云"是自愛所誤",古人的思想不夠開放,能"自愛"到花船上去的,大約要亮瞎脂大人雙眼了吧。
這些我們看得出來,紅學家自然也看得出來,"湘云淪落風塵"一向不是探佚學者們的主流觀點,只除非是形容湘云結局凄涼貧困的時候拿出來演繹一番。比如劉心武寫湘云嫁寶玉的時候就演繹了一段妙玉救風塵的戲碼。
那么為什么87紅樓要用這個結局呢?我們不妨看看湘云其他可能的結局是什么了。
從探佚角度看,湘云基本是個大坑,她的結局信息雖然很多卻零散,是重要人物中分歧最大的。早年考證出來的許多"舊本"聲稱她最后窮困潦倒,"仍歸寶玉",但這些本子基本都圓不了寶釵的存在,只好讓寶釵難產去死,卻又和脂批透露的結局違背??紤]到<紅樓夢>本來是從<風月寶鑒>中搬過來的,期間經歷數次大規模情節調整和改動,而湘云很可能是一個原型極為明確的人物(比如脂大人本尊),作者對于這個人物的故事反復不決,亦是尋常。
作者的未定之心到了后世讀者這里就成大麻煩了,人人都能找到證據,人人都無法說服別人。回觀87紅樓團結的那些紅學家平日的言論:周汝昌是湘云鐵粉,堅決不同意湘云嫁衛若蘭,一定要她嫁寶玉;蔡義江要讓湘云嫁衛若蘭之后夫妻分居,終身不得相見;其他一些人要讓湘云先嫁衛若蘭,再倒霉窮困,最后和寶玉私奔;還有些人干脆不同意湘云的婚姻失敗了,他們說湘云是幸福的,所以才"樂中悲",要是不幸福就叫"樂后悲"了......基本上在"白首雙星是結婚還是離婚";"湘云老公是衛若蘭還是寶玉";"湘云是守寡還是守活寡";"湘云跟寶玉最后到底走沒走到一起"這幾個八卦話題上,紅學家們從未達成過一致,而且越吵越亂,越吵分支越多,加上各種無良索隱黨亂入,場面已經失控很久了。
87紅樓推翻程本后40回,以后世紅學家的理解重新撰寫結局,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外界的困難倒是其次,真正的麻煩在于這些研究結局的老先生們平日里多半也只想過"某人結局當如何",要叫他們把所有人物的命運綜合起來,來一次全局推演,還要讓情節邏輯對榫,這就坑了;別說曹老師和脂大人還打了那么多似是而非的埋伏,專等著那細節能不能一一對號。
1/212下一頁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2-3420-0.html【史湘云判詞】史湘云判詞 史湘云為何淪為妓女?是怎么回事?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