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一體統籌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一體部署實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動力。新征程上,要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雄厚人才基礎和更強大戰略支撐。
——始終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
千秋基業,人才為先,人才是生產力要素和現代化進程中最具活力的關鍵變量。一百多年來,我們黨始終重視培養人才、團結人才、引領人才、成就人才,團結和支持各方面人才為黨和人民事業建功立業。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把善于發現和培養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強調要對人才進行“適當之儲養”和“適當之練習”,吸引和聚集了一大批軍事、政治、黨務等領域優秀知識分子加入到革命事業,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人才基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中央把人才工作納入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日程,加快培養新中國建設急需人才,李四光、華羅庚、錢學森等一大批科學家沖破重重阻力毅然回歸祖國,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中央從“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依靠科技和人才”的戰略定位出發,確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基本國策,在體制機制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充分激發各類人才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人才強國、什么是人才強國、怎樣建設人才強國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提供了廣闊空間。從黨的十八大提出“造就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推動我國由人才大國邁向人才強國”的戰略任務,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 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再到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可以說,黨中央站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高度,全方位培養、引進和使用人才,培養造就了一大批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優化、作用突出的高層次人才隊伍,推動新時代人才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陳淑賢(中)與同事在辦公室進行鵝頸式揚聲器測試(2024年2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深刻認識發展新質生產力面臨的人才形勢
人才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是大國競爭的關鍵,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奪取新的偉大勝利的核心要素。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面對激烈的綜合國力和話語權競爭,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面臨的人才形勢。
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高層次人才仍顯不足。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根據世界銀行2022年6月數據,各國每百萬人中R&D研究人員比重最高的是韓國,而我國在現有統計數據的國家和地區中,僅排第51位。要想解決“卡脖子”難題,就必須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進一步提升基礎研究整體水平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營造良好環境。
人才評價體制機制還不夠健全。近年來,為了加快形成并實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我國在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方面作出了不少富有成效的探索,相繼出臺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但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問題依然存在,“以‘帽’取人”現象不時發生,以創新價值和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還有待建立。
人才結構性錯配問題仍然存在。隨著劉易斯拐點的到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但與此同時,我國勞動力供給也從原先的“無限供給”,加速向“有限供給”轉變,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人才供需匹配問題更加突出。尤其是新興技術的發展和世界經濟“逆全球化”的興起,“求職難”與“招工難”并存的矛盾日益凸顯。以制造業為例,數據顯示,到2025年時,我國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總量將突破6200萬人,人才需求缺口將近3000萬人,缺口率將高達48%。倘若不及時引導人力資本在社會層次得到科學有效配置,必然會抑制創新,對高質量發展造成影響。
在臨西縣一家企業的生產車間,工作人員為學生講解軸承裝配程序。(2024年3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加快培育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人才隊伍
新質生產力的源頭在科技創新,落腳點在產業升級,核心要素在人才支撐。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需要始終秉持“大人才觀”,加快推進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建設。
推進高素質干部隊伍建設。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備領導現代化建設能力的高素質干部隊伍。要大力加強干部教育培訓,深化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著力提升干部政治素養、理論水平和專業能力。要細化干部管理顆粒度,加強干部政績觀全鏈條閉環管理,推動干部堅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要常態化推進干部能上能下機制,做到嚴管和厚愛相結合,全面激發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打造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和企業家隊伍。市場活力來自于人,特別是來自于企業家,來自于企業家精神。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和企業家隊伍是開展創新和推進技術應用的主體,是保持市場生機和活力的動力。要大力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鼓勵推動生產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和市場創新,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要完善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真誠坦蕩地與創新型人才和企業家接觸交往,做到主動擔當,清而有為。要完善法治體系,強化以人才、知識、創新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激發創新型人才和企業家參與重大科技行動和創新課題的積極性,共同促進戰略性、基礎性產業轉型升級。
大力培育高素養勞動者隊伍。千工易尋,一技難求。高素養勞動者隊伍是連接技術創新與生產實踐的核心要素,是打通技術突破和創造發明的“最后一公里”。要大力推進勞動力市場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合理引導高素養勞動者自由流動。要深入推進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優化課程設置,增加實踐教學比重,提升勞動者專業能力。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推進人才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動高素養勞動者勞有所獲、勞有所樂,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人盡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浙江省“八八戰略”創新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0-7925-0.html新質生產力系列評論之八丨新質生產力發展靠什么賦能?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讓清明更“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