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中國經濟戰勝困難挑戰、頂住下行壓力,持續恢復向好。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但同時指出,“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和底氣”。
一、中國經濟實現了“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今年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經濟實現了“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三分之一,仍然是全球增長最大引擎。
宏觀指標表現較好。經濟總量較快增長,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保持領先。物價水平基本穩定,前10個月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0.4%,與主要經濟體高通脹形成鮮明對比。就業形勢總體改善,10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較2月份高點回落0.6個百分點。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競爭優勢持續提升。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0%,總體保持平穩運行態勢。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27個行業增加值同比保持增長。更重要的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新動能新優勢集聚增強。裝備制造業前三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長6%,增速高于整體工業2個百分點,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9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1.4%,太陽能電池、充電樁、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增長63.2%、34.2%、26.7%。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制造業生產模式和經濟形態加速裂變,展現出強大的賦能效應。突出表現在光伏產品、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實現高速增長,產業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加快。
2023年11月28日,X8155次中歐班列在西安國際港站等待出發。新華社記者鄒競一攝
二、中國經濟長期向好根基雄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這“四大優勢”,深刻揭示出中國經濟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和大國戰略博弈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的堅實支撐。
制度優勢是我國的最大優勢。善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及不斷完善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夠更充分發揮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合力,更好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是更高水平的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體制優勢,我們就能把握機遇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仗。
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1.2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超4億人,居民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需求潛力巨大,短板領域、薄弱環節和新領域新賽道投資還有很大空間,新型城鎮化發展也將創造龐大的市場需求。
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我國已經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我國制造業規模連續13年居全球首位,產業組織能力和供應鏈韌性強,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和供應鏈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此外,我國還有海量數據資源和豐富應用場景等優勢,將助推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新興產業加快成長。
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我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2億人,擁有全球最大的工程師團隊,最大規模的高校畢業生群體。同時,改革開放45年以來,我國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準的中國企業家隊伍,他們的創新性、開拓性、進取性成為推動市場主體乘風破浪的強大動力,他們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在位于武漢經開區智能網聯和電動汽車產業園的路特斯全球智能工廠,工人在流水線上作業(2023年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三、多力齊發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當前經濟運行面臨“國內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和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等新的困難挑戰,在此背景下,經濟恢復“曲折式前進”,但“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中國經濟將在劈波斬浪中堅定前行。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變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科技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不斷深化政產學研合作,加快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尤其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應鼓勵行業龍頭企業聯合供應鏈上的重點企業,在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上聯合攻關、重點突破。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強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要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主動力,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變革、提升產業能級,補短板、鍛長板,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優質的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生長的“沃土”。提振市場主體投資意愿須以穩定、透明的市場環境作為前提保障。要營造更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持續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支持市場主體發展壯大。繼續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大力減稅降費、完善市場監管體制機制,讓更多企業“放開膀子”,更多資本“大展身手”。深入整治涉企違規收費,嚴格劃定權力邊界,嚴肅查處亂罰款、收過頭稅費等行為,讓市場主體在更大舞臺上輕裝前行。
持續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同時,要推動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升級,提升現代化的經貿治理能力,對標國際先進規則,推動形成對外開放與國內改革、引進來與走出去、外部需求與國內需求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充分發揮政策的協同效應。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既能提升政策效果,又有助于穩定市場預期。一方面,要實現新舊政策的接續,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更加注重長短兼顧。另一方面,要做好財政、貨幣、產業、監管等政策的協調配合和工具創新,形成合力共促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0-4947-0.html中國經濟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