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陳凌燕 繪圖 劉陽
發(fā)朋友圈的理由是相通的,不發(fā)的理由各有不同。
近日,社交平臺上興起一個話題:朋友圈漸漸“失寵”。
曾經火爆的朋友圈,為什么“不香”了?
朋友圈,感覺有點刷不動了
歡喜坨:我感覺,現在這個朋友圈,是有點嘎不中神了。以前我蠻愛刷朋友圈,路上遇見只狗都會拍出來分享。自己發(fā)了一條朋友圈,隔一會還諜務去瞄,看一哈有幾多人來點贊了。最近,我不這樣了,發(fā)了就發(fā)了,不在乎有幾個人看到。而且,現在我發(fā)得也蠻少了,好幾天才點進去轉一哈,好像對朋友圈冇得了欲望。
栽麥子:有一陣,我還給朋友圈搞了分組,設置幾天可見,發(fā)一條要操作半天。但是現在,組我也不分了,幾天可見也不設了,感覺就是“無所謂,也有點累”,隨便吧。
尖板眼:有家媒體做過一個投票調查,參與者中,不發(fā)朋友圈的人占了17%。不愛發(fā)朋友圈的最大原因是“失去分享欲”,占比達到48%。其次,有12%的人是因為感覺冇得人關注失去了興致。還有8%的人是因為工作、生活太忙了,冇得時間。還有些其他的原因,比如就是單純覺得朋友圈不好玩了,客玩別的了。
楚小丫:我倒冇想那多,我現在蠻少刷朋友圈,主要是怕遇到在朋友圈里帶貨的,他們一發(fā)就鉚起發(fā),刷起屏來躲都躲不掉,看得人頭都是大的。
有些人,只發(fā)布“自己可見”
栽麥子:我也不曉得是不是年紀到了,朋友圈里的很多人,好像只是一個名字,但記不得具體是誰。
楚小丫:一樣一樣,我朋友圈里有4000多個聯系人,但是很多人,我甚至記不得么時候加上的,其實真正保持聯系的就那幾個。還有一些人,其實已經退圈了,我看到網上對這種情況有個說法,叫做“電子消亡”。所以說,我這里幾千人看著熱熱鬧鬧,很可能已經在“人口流失”。
尖板眼:現在還流行一個操作,就是發(fā)朋友圈,僅自己可見。
嘀嘀嗒:只發(fā)給自己一個人看?
尖板眼:是唦!社交屬性的朋友圈之所以火爆過,就是因為人還是有宣泄心情的需求,不過咧,現在一些人情緒上來了,不再像以前直接甩條朋友圈,而是在發(fā)泄情緒的時候,設一個僅自己可見。等情緒過了,或者問題解決了,還會回來刪掉。這種操作的名稱有點拉呱,叫做“情緒代謝產物”,主要指的是情緒的垃圾。
咵爹爹:情緒就是情緒,直接先自我定義成垃圾???我的想法反而撩撇一些。朋友圈嘛,就是分享出自己的想法、情緒、感受,懂你的人就會懂,不懂的人也就不懂,人間的悲喜并不相通。既然在使用這樣的分享平臺,就不必在意別個的看法,當你不在乎別個的眼光,不需要用別個的關注來肯定自己,就獲得了內心的自由。
虛擬的,到底不能替代現實
楚小丫:有時候啊,我覺得冇得以前那種在線交流的興致。如果可以,我還是喜歡大家坐在一起,面對面聊,比如我們現在這樣子。
嘀嘀嗒:這就叫做“社交媒體倦怠”。以前大家在網上交互,極大地方便了溝通。但是咧,在網上交流得太多,也就會有人設啊,有這樣那樣的顧忌。而且,當交互的人太多,信息量過大,就存在信息過載,頻繁分辨、處理信息,人就會疲憊,就會想逃離這種狀態(tài)。這種逃離不是因為厭倦,而是因為更加清醒。
尖板眼:我前幾天看到一句話:“朋友圈只是虛擬世界中的一小塊天地,并非生活的全部,真正的世界,在我們放下手機之后才看得真實?!蔽矣X得蠻對!
楚小丫:是哦,畢竟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虛擬的世界隨時可以構建,但是真實的生活才是無可回避的。
歡喜坨:最終,人還是要回到現實中的。不過,也不用蠻傷感,換個角度想,那些退出了朋友圈的人,可能是在現實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舒適吧。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8-2015-0.html你的朋友圈“人口流失”了嗎?不敢公布的秘密是什么?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