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日益嚴重,尋找低碳能源的替代品成為了當務之急。地熱發電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被廣泛認為是未來基載能源的可能選擇。然而,中國臺灣目前在地熱發電方面的發展仍相對緩慢。盡管有計劃加速地熱資源的開發,但要到2035年后才能逐步完成變質巖區及火山巖區地熱開發。因此,創新科技成為提高地熱發電成功率的關鍵。
傳統地熱發電技術已經成熟,并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然而,對于海洋能的大規模開發,各界仍存在爭議。尤其是學界提出的“黑潮發電”,被一些人認為可行性極低,即使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也無法獲得商業化應用。相比之下,淺層地熱和深層地熱的開發在國外已經得到政策支持和技術推動,具有商業化的潛力。
中國臺灣在2050年凈零碳排路徑圖的規劃中,提出了發展地熱能、海洋能及生質能等綠色能源的設想。其中,前瞻型地熱技術如增強型地熱(EGS)、進階型地熱(AGS)、超臨界地熱(SGS)等都具有發展潛力。然而,要實現這些技術的商業化應用,需要克服一些技術難題和政策障礙。
目前,中國臺灣的地熱總裝置量為7.29MW,主要分布在臺北大屯山、宜蘭清水、花蓮瑞穗、臺東金峰等地。然而,大多數地熱潛能區仍屬于G1階段,需要進一步提高調查和評估水平,才能降低投資風險和提高再生能源開發業者的建廠誘因。
為了加速地熱資源的開發,中國臺灣政府計劃擴大傳統地熱潛能區的調查,提高主要潛能區之評估指標至少達到G3階段。此外,宜蘭地區由于地殼較薄,將優先完成4,000米之深層地熱探勘井鑿鉆,以驗證地熱資源的分布和儲量情況。
除了傳統地熱資源的調查和開發,創新科技在地熱發電領域的應用也具有巨大潛力。例如,利用空中電磁(Airborne Electromagnetic;AEM)和重力磁力聯合探測技術,可以測量地表下電性地層的空間分布,藉以推測地下地質構造。通過重力數據研判裂隙分布,有助于發現具潛力的地熱儲集層。而磁力異常數據可利用于判斷溫度及高溫換質造成之磁力變化。這些技術的應用將有助于提高地熱資源的發現率和開發效率。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7-37634-0.html創新科技成提高地熱發電成功率的關鍵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