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川普政府發起的新一輪關稅戰中,中美雙方宣布對原產于兩國的進口商品加征125%的關稅。近年來,國內進口集成電路(IC)金額在進口總額中占據顯著比重。關稅的提升不僅直接影響半導體產業的進出口業務,還可能對市場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據相關報道,國內近期發布的芯片原產地認定規則中,將“投片(設計定案)地認定為原產地”的政策,被解讀為對美國關稅政策的一種反擊。這一新規對半導體制造業回流美國形成一定壓制,同時達到“收攏”美國芯片廠商的目的。英特爾、德州儀器、美光、格羅方德等響應“美國制造”號召的企業將受到較大沖擊。
新規并非簡單將美國芯片廠商劃分為對立陣營,而是以“全球化”為旗幟,與川普政府的“保護主義”政策形成對抗。盡管主要影響的是在美國擁有晶圓廠的整合元件制造商(IDM)以及依賴美國晶圓廠代工的IC設計企業,但長期來看,也可能促使美系廠商將產能轉移至東南亞、歐洲等地,或選擇非美國晶圓廠代工。例如,高通、NVIDIA、AMD等企業多數投片在臺積電或三星的非美國晶圓廠,受關稅影響相對較小。
對國內而言,這一政策不僅通過市場吸引力引導英特爾、美光、德州儀器等企業考慮將部分產能擴產至美國以外地區,還進一步深化了G2供應鏈雙軌制的運作。對于高通、NVIDIA、AMD等Fabless模式的IC設計企業,國內鼓勵其繼續選擇臺積電等非美國晶圓廠代工,并明確要求在中國市場銷售的芯片不得使用美國晶圓廠產能。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先進制程芯片產能仍嚴重不足,大部分先進制程芯片仍由美系企業設計完成。若對高通、AMD、NVIDIA等企業征收高關稅,成本最終將轉嫁到消費者頭上。此外,國內考量還包括保留聯想、小米、OPPO、vivo等OEM廠商的國際競爭力,這些廠商配置美系芯片方案的產品在海外市場更具優勢。
拜登政府2022年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撥款390億美元補貼美國本土晶圓制造廠商,然而川普在2025年上任后卻呼吁廢除該法案,并通過關稅向臺積電施壓赴美建廠。盡管川普政府未延續政策連續性,但在半導體制造回流議題上,其與拜登政府目標一致。川普政府試圖以關稅為手段吸引全球頂尖企業支持“美國制造”。
綜上所述,國內此次出臺芯片關稅新規,不僅是對美國關稅政策的回應,也試圖對半導體制造業回流美國形成壓制,同時維護自身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地位。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7-145294-0.html中國芯片關稅新規對半導體產業影響幾何?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韓國AI新創Rebellions進軍日本市場,瞄準AI芯片商機
下一篇: ASML中國市場營收占比下降,2025年前景如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