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質生產力”的概念被提出以來,其已經迅速成為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指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當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可以幫助我國抓住產業轉型的戰略機遇,從而形成現代化的產業體系,進而構筑國家競爭的新優勢。
新質生產力是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引致的生產力躍遷。近年來,以 AI、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的一系列革命性突破,引發了傳統生產要素以及以數據為代表的新生產要素的融合與創新配置。智能化驅動從“量變”轉為“質變”,實現了數智生產力的躍遷。
搶抓大模型戰略機遇,加速智能化進程
新質生產力由創新主導,人工智能則是推動創新的核心數字能力,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人工智能 +”行動,進一步突出了人工智能在科技生態中的核心位置,而大模型技術則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一項重要突破,正在引領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
中國擁有千行萬業的業務場景,也擁有全球最大的軟件創新人群,在 AI 領域最有機會實現全球領先。因此,面對人工智能,尤其是面對大模型的戰略機遇,我們應當發揮優勢,加強大模型與行業場景的深度融合,積極探索新興的應用場景與商業模式,同時夯實算力底座,完善工具鏈、開發平臺等相關產業鏈,為大模型提供穩定、高效、安全可靠的基礎設施平臺。
華為一直堅持“AI for Industries”,于業界率先推出華為云 Stack 大模型混合云,提供算力平臺、云服務、開發套件和專業服務等業界最完整的 AI 生產鏈,并攜手多家頭部客戶共同探索企業研發、生產、消費等全流程面臨的復雜難題。
華為混合云總裁、主機上云軍團 CEO 尚海峰
2022 年初起,華為與山東能源集團一起成立聯合創新中心,成功搭建了煤炭行業全球首個礦山大模型“盤古礦山大模型”,目前已在煤礦領域 9 個專業 40 多個場景開展應用實踐,推進了人工智能大規模“下井”。
今年 1 月,華為又與鄂爾多斯市創新投資集團共同打造的基于工業 AI 大模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正式發布。該平臺是集 AI 算力、礦山行業 AI 大模型、AI 算法模型開發平臺、應用開發平臺、大數據、物聯網等創新技術為一體的綜合性行業“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能較好地解決當前 AI“作坊式”開發門檻高、周期長等制約行業 AI 推廣應用的難題。按照規劃,3 年內平臺將實現超過 100 家伙伴入駐,服務企業超過 260 家,創新應用突破 300 個。
鄂爾多斯市工業互聯網平臺正式發布
數據要素可信流通,充分釋放數據價值
新質生產力的新生產要素范疇不僅包括傳統生產要素的“質量升級”,更重要的是以數據要素為代表的新生產要素的嵌入和融合。數據要素通過自身作用及與其他生產要素融合發生作用,并滲透在生產、流通、消費、分配等社會生產過程,將發揮出數據乘數效應,顯著地催生新質勞動資料、孕育新質勞動對象、創造新質勞動力,進而推動新質生產力涌現。
當前,數據要素發展面臨著政策法規不完善、技術保障不完備、數據權屬不清、缺乏實踐參考等問題。國家數據局的揭牌、各省市數據局雨后春筍般成立,以及“數據二十條”、《“數據要素 ×”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 年)》等政策的發布,在數據確權、數據資產、市場培育、合規監管等方面做出了強有力的規范。可以預見,在國家數據局指導下,政、產、學、研將攜手創新,從技術、路徑、生態等方面加速實現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
作為一家全球性企業,華為擁有 18 年數據治理的經驗,同時也持續在數據空間建設領域開展探索,幫助內外部數據跨主體可控交換、高效連接、協同創新。華為基于自身實踐經驗聯合生態伙伴共同打造的政務數據要素流通方案,將助力數據要素可信流通的場景創新。
在上海,華為與上海數據集團聯合打造了城市級數據空間基礎設施 ——“天機?智信”平臺,能夠實現公共數據與行業數據、企業數據等不同數據之間的有效整合,提供高質量數據資源,為普惠金融、跨境貿易、醫療健康等場景創新提效,充分賦能城市數字化轉型。雙方也對過程中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提煉,并結合對國外數據空間和國內數據要素發展現狀的洞察分析,聯合編制《城市數據空間 CDS 白皮書》,希望能帶動行業內外共同探討城市數據空間應用并形成共識。
上海數據集團與華為聯合發布《城市數據空間 CDS 白皮書》
以工業互聯網為核心,加速產業深度升級
新質生產力的“新”,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對傳統產業進行推陳出新、更新換代,使之重新煥發新的生產活力。我國傳統產業體量龐大,在制造業中占比超過 80%,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直接關乎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全局,意義重大。加快發展以工業互聯網為核心的智能制造,促進傳統產業的數智化升級,推進新型工業化,將是提高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落腳點和突破口。
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2023 年工業互聯網已全面融入國內 49 個國民經濟大類,覆蓋所有 41 個工業大類,正式進入規模化發展期。但是我們也要正視,工業互聯網建設目前還存在數據采集處理難、工業軟件開發門檻高、周期長等挑戰。未來,應在推進工業數據價值化,實現工業數據的高效采集、融合打通、價值挖掘和合規使用上發力;同時深化工業智能化應用,實現從單點應用、局部優化、業務貫通到協同發展的智能化升級;此外加大工業軟件云化,解決軟件開發門檻高、周期長,且異構集成成本高昂等問題。
華為云推出以混合云和大模型為核心的工業互聯網參考架構,提供工業云邊協同、工業數據采集、工業數據融合、工業智能中樞和工業應用開發 5 大核心能力,可靈活組合滿足復雜場景的差異化需求,提供從數據采集到智能化應用的全鏈路能力。
長安汽車正在建設的渝北新工廠定位為長安制造數字化轉型的排頭兵,新工廠基于工業互聯網理念重構了智慧工廠的技術框架,依托華為云 Stack 打造集團 + 工廠的云邊端協同架構,賦能工廠智能化應用,推動長安汽車率先駛入智造快車道。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
新質生產力強調數字技術的革命性創新,而不是一般漸進性創新,因而對于數字技術的自立自強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國在某些數字技術領域已處于“并跑”甚至“領跑”的狀態,但在核心技術領域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核心軟件方面自主創新比例普遍不高。加快推進核心系統升級改造,實現自主化、可持續化已成為各行業共識。
金融行業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以銀行為例,核心系統承載了銀行存款、貸款、清算核算等核心業務。過去,其主要依托主機采用集中式架構進行建設,如今已不能滿足金融行業數智化以及新形勢下金融科技的發展要求,核心系統轉型勢在必行。因此,迫切需要產業界緊密攜手合作,從而突破核心技術,構建創新技術生態。
華為基于三十多年 ICT 技術積累并攜手伙伴共同繪制出主機上云“1+3+N”藍圖,包括:1 個“實施工藝”、3 大“場景化方案”和 N 個“生態伙伴”。在藍圖牽引下,華為聯合伙伴共同打造主機上云解決方案,圍繞云硬協同新基座、實施工藝新標準、場景基線新方案,為全行業提供覆蓋全場景的主機升級改造方案,加速主機系統向現代化邁進。
例如,中信銀行基于華為云 Stack 構建以云原生為核心的全棧云,實現關鍵業務上云,同時采用 GaussDB (DWS)承載數據分析核心系統云化,集市供數時間平均提前 4 小時,構筑了更為成熟的數字化生態業務,為客戶提供更溫暖的財富服務。
現代化應用生產線,加速軟件自主創新
在數字時代,軟件產業是關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在催生新的科技成果、新的生產工具、新的生產方式等方面,既有橋梁紐帶的聯動作用,更有迭代升級的驅動作用,在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當前,軟件已成為全球新一輪競爭的“制高點”,國家明確提出優先發展信息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對軟件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云原生、AI、低代碼、開源等技術的賦能下,軟件產業正加速創新發展,軟件產品從嵌入智能走向原生智能,軟件生產向智能化、自動化、平臺化、云原生化演進;軟件開發從工具型、套件式應用系統,躍升為集合工具、資源、應用、業務、數據等為一體的多元服務群;此外開源開放、聯合創新,加速軟件自主創新發展進程也成為重要發展方向。
華為云 Stack 現代化應用生產線提供從云原生基礎設施,到應用開發態、運行態、運維態的應用全生命周期云上服務,通過全場景供應保障、全流程效率提升、全方位經驗復制加速政企應用現代化進程。海舟公司基于華為云 Stack 提供的 CodeArts 構建工業軟件研發平臺,通過結構化流程和契約化研發確保交付零偏差,實現千人高效協作,打造大型工業領域原創技術“策源地”。
從紙面概念到春華秋實,從無人問津到壯麗轉變,每一次的創新突破都必將走過曲折而漫長的歷程。在前行的道路上,華為將聚焦自己所擅長的產品和技術領域,持續深耕,同時聚合眾智,與政企客戶、伙伴、開發者攜手探索未來無限可能,加速全面智能化,躍升數智生產力。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6-82537-0.html華為云尚海峰:加速數智躍遷 為政企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