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快 70 歲了還能開著 WRC 賽車漂移,這事我想除了豐田章男,估計也沒別的車企老板能干的出來了。
就在前幾天,豐田在上海搞了個 GR 嘉年華,拉來了幾臺 WRC 賽車,宣布了要把 GR Yaris 這臺小鋼炮引進中國,董事長豐田章男也是在現場,開著 GR Yaris Rally1 HYBRID 賽車秀了一手漂移技巧。
有一說一,效果確實挺炸。
然而更炸的消息是,這次豐田章男來上海可能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那就是讓雷克薩斯變成國產車。
根據彭博社的報道,知情人士表示 “ 豐田汽車公司正在與上海有關部門商談建設獨資工廠的可能性 ” 。也就是豐田想和在上海開廠的特斯拉一樣,不合資,只靠自己造車賣車,并且享受一些政策和稅收的支持。
而這個獨資工廠生產的,將會是雷克薩斯的純電車型。
好好好,你也學馬斯克閃現國內談生意是吧。
看到這個消息,閱車無數的差友們肯定又要說了,這雷車國產都已經快成車界狼來了。十幾年了,每年傳一遍,遍遍都有新發現。已經看麻了,指定沒譜。
但你別說,這回雷車國產的消息,感覺要比前幾次要靠譜很多。
至于為啥,咱們稍微展開聊聊。
去年的 2 月份,豐田的大 boss 豐田章男,也就是開頭開車漂移的那位宣布,自己要轉去做董事長了,品牌日常管理運營啥的就交給之前雷克薩斯的一把手,佐藤恒治來做吧。
佐藤恒治( 左 )與豐田章男( 右 )
結果佐藤一上任就直接表示,豐田章男之前說電動車不行那都是老糊涂了有失偏頗,我現在要把豐田的方向改成主推電動化。而且,目標很宏偉:
到 2026 年,豐田一年要賣出 160 萬臺電車, 2030 年更得直接飆到 350 萬臺。
要知道,去年全球最大的純電車企特斯拉一共也就買了 180 多萬臺車,意思就是純電領域的豐田,明年就得追上特斯拉,六年后直接干翻特斯拉成為全球 No.1 !燃起來了!
然而佐藤回頭一看, woc ,目標好像定高了。
因為在去年初宣布轉向發力純電之后,豐田的純電車型在全球市場的表現貌似并不咋滴。雖說整個 2023 年,豐田在全球一共賣了 1100 多萬臺車,但純電車型只有可憐的 10.4 萬臺,占比不到 1% 。
而在最大的幾個電動車市場,中國,歐洲和美國,豐田的銷量也都只有特斯拉的零頭還不到。國內這兩萬多臺的年銷量,很多還是靠給網約車、出租車公司供貨才勉強實現。
豐田可是要成為純電扛把子的啊,這種現狀忍不了一點,必須得把這幾個主流市場啃下來。
但是靠豐田自己啃,有點難。
畢竟這么多年來對對待新能源的態度就是多點開花,一邊死磕氫能源,一邊又對純電動模棱兩可,對于主要往哪使勁,一直糾結得不行。
技能樹也是越點越奇怪,原本豐田還是最早提出量產固態電池的車企,結果現在自主品牌都搞出半固態電池上車了,豐田自己的 BZ 系列卻用上了比亞迪的電池,自家的方案都已經跳票了 N 次,現在最新的時間表是 2026 年。
再這么搞下去別說成為扛把子了,不退出這幾個主流市場都不錯了。
反觀國內這幾年卷出來的成熟供應鏈,就是個不錯的隊友。論產品力,拼吧拼吧就能搞出和國內廠商抗衡的產品,論價格,這么多的供應商總能選到價低質優的合作,做到比進口雷車更香,簡直輕輕松松。
況且雷車原本的口碑,在國內基本就是和 BBA 平起平坐,要是真能搞出物美價廉的車型,可能真就能讓雷車的銷量往上蹦蹦,幾乎就是個完美的方案。
估計也是出于這種考慮,才有了這次豐田和上海政府的接洽,并且乍一看,落地的概率還挺高。
但是,我要說但是了。
從豐田的角度看,這個方案約等于滿分,但和上海政府的獨自建廠談判,條件大概會十分苛刻。
就拿當年的特斯拉來說,馬斯克當時就和上海簽了份對賭協議,建廠可以,低利率的貸款也 OK ,但是必須每年交 22.3 億的稅,以及每年給上海工廠投資 140 億人民幣。
稅收達不到,直接收回土地。
換句話說,想在上海開廠必須保證今后的銷量、利潤和投資全都在線,也就是佐藤得履行成為艾爾登之王純電扛把子的諾言,把雷車在國內賣成特斯拉那樣的超級爆款。
可從目前雷克薩斯對國內產品的態度上,我其實看不太到它賣爆的潛質。
跟大伙舉個例子就明白了,脖子哥身邊有個剛買車的朋友,暫且叫他老 A 好了。老 A 當時買車的預算是落地三十多萬,基本上把一二線的豪華品牌全都試過了。
奧迪好開便宜,沃爾沃輕盈好操控,奔馳坐著舒服,甚至還試了理想,直呼空間大沙發軟。試到雷克薩斯 ES 的時候,老 A 覺得一圈下來沒啥很強的記憶點,就多問了銷售一嘴這車的賣點是啥。
大伙猜銷售咋回答的,什么雷車的工廠有多好,生產過程多么精細,工人多么的專業,總結起來就倆字,匠心。但說到產品本身的時候,就支支吾吾的說不出來了。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小紅書這樣的社交平臺上,在和雷克薩斯 ES 有關的營銷內容,或是經銷商發布的推文里頭,匠心也是最常出現的字眼之一。
甚至只要打開雷克薩斯的官網,點開品牌理念就能發現,排在第一個就是匠人匠心。
這說明啥,說明雷克薩斯如今在國內宣傳的重點,是工匠精神、豪華底蘊這種產品之外的品牌溢價。
這個思路放在品牌的旗艦車型上確實非常合適。比如轎車 LS ,越野車 LX ,原本定價和配置就高,再加上些工匠故事整點情緒價值,還真就有些開著移動藝術品的感覺。
放在中端車型上,也行,奔馳就是這么做的。嘎嘎大的三星標加上還湊合的硬件水平,也能收獲一大批中意品牌積淀的車主。
可雷克薩斯的問題是啥呢,中端車型們的故事性是有了,但是用料和配置真的實在太次。
就比如主銷車款 ES ,入門配置 ES200 的發動機,堂堂 2.0L 的排量只有 173 匹馬力,更吊的是有兄弟給 ES200 拉去測馬力機,測出來的輪上馬力竟然只有 98 匹。
不是哥們 98 匹,五菱宏光 1.5T 發動機的實測輪上馬力都有 110 多匹啊!你可是一臺落地要小 30 萬的豪華轎車啊 ES !
主銷車型是這樣,其他車型就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了。比如 NX 這個 SUV ,基本就是豐田 RAV4 換了個殼,底盤用料幾乎沒變。更小一點的 UX ,發動機蓋沒有液壓桿得用手動撐桿,入門車型甚至連倒車影像都沒有。
國內消費者們,對這種在實際產品力上瘋狂節省,卻又瘋狂宣傳品牌溢價的策略,其實并不感冒。因為二三十萬這個價位,比雷車們香的實在是太多了。
所以今年的前五個月,雷車雖然在國內賣出了接近 8 萬臺車,但里頭有超過一半都是通過給 ES 車型降價賣出去的。其余本該走量的車型,基本都處于癱瘓的狀態。
然而從雷克薩斯目前的動作來看,他們可能還得吃一段時間的老本:主銷車型 ES 的降價幅度越來越大,甚至已經有裸車 20 萬出頭的車主出現。但它的改款卻遲遲沒有消息,換代更是遙遙無期。
可是,產品不更新,只靠不斷的降價,雷克薩斯又能撐到什么時候呢?
這樣的策略如果延續到純電平臺的身上,我覺得雷車在國內的前景依舊不容樂觀。
畢竟只要看看奔馳的 EQ ,看看寶馬的 i 系列就知道了,沒有產品力支撐的品牌力,即使強如奔馳寶馬,在現在的國內市場,也幾乎沒有生存的空間。
鑒于目前雷車的純電獨苗 RZ ,落地小 40 萬的車型,只有 150 kW 的單電機、 67 度多的電池、沒有天窗、內飾還是隨處可見的織物和塑料。
我覺得佐藤 2030 超越特斯拉的目標,可能和豐田的固態電池一樣,還得跳上幾次票了。
當然,最終的懸念還是要留到建廠的事情落地,國產的雷克薩斯車型真的下線以后才能有答案了。那啥,我有一計,正好超級跑車 LFA 的繼任者已經官宣過是純電動力的,
要不。。。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5-98240-0.html國產雷克薩斯真要來了?但它應該幫不了豐田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