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SS技術一直是老黃的拿手好戲,從RTX 20系上DLSS 1.0的出現,這項超分技術就給游戲體驗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絲滑體驗,再到后面,不斷迭代升級,DLSS也更新至3.5版本,它一共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超分辨率,幀生成,Reflex低延遲,還有新增的光線重建技術。
前面的三個部分,大家應該已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它們在RTX 40系顯卡上已經表現得凌厲盡致。這次我們要探索新的光線重建技術(Ray Reconstruction),看看它究竟能夠帶給游戲什么新的改變。
為什么要光線重建?
在正式開始測試前,我們還是要簡單的說說這個光線重建技術的由來。光線重建的基礎是光線追蹤,光線追蹤說白了就是一種在2D屏幕上呈現3D圖像的方法,如果你想了解光線追蹤,你可以環顧四周,找到被光線照亮的物體,沿著到達視點的光線反方向進行追蹤,就是光線追蹤。
不過,光線是數不勝數的,如果你想對屏幕上的每個像素都進行光線計算,那顯然不實際,因此,必須使用光線采樣,即向場景中的各個點發射少量光線,作為場景照明、反射率和陰影的代表性樣本。
僅有少部分光線采樣后的畫面,只可以看到基本的場景,并且還有大量的噪點,這顯然還不足以游玩。接下來就該降噪器出場了,降噪器會通過多幀結合或空間插值的方法填充畫面內的缺失的像素,從而打造出完整的圖像。
而負責這項工作的就是傳統的光追管線,在操作上是創建幾何以及材質,然后對其進行光追計算,再由上面的降噪器降噪后,后調整并拉伸圖像,從而得到我們玩家所見到的游戲畫面。
不過傳統光追管線這樣操作后會有不少問題,比如多幀合成容易產生鬼影,甚至圖像上有些細節沒辦法完整的顯現出來,就好像下圖所列出的效果一樣,這對游戲體驗影像還是蠻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類型的光追效果其實還要用到多種降噪器處理,才能算出相對滿意的畫面,這不但增加了開發成本和復雜程度,且多個降噪器同時工作也會極大降低光追游戲中的幀數。
DLSS 3.5究竟有什么升級?
為了解決上面提到的問題,光線重建技術就出現了。這項技術實裝在DLSS 3.5中,它將之前需要人工設計的降噪器替換為了NVIDIA超算訓練的AI網絡,它能夠在采樣光線時生成更高質量的像素,從而提高光線追蹤的圖像質量。
說白了,光線重建技術RR更像是一套專為“光線”定制的DLSS,它的目的就是解決人工降噪器帶來的細節缺失問題、鬼影問題等。
光線重建會使用離線渲染圖像進行訓練,這項訓練所需的計算能力往往比實時游戲所需的更多,因此更強悍的RTX 40系顯卡才能給你帶來絕佳的體驗。
并且光線重建可以從訓練數據中識別光照模式,例如全局光照或環境光遮蔽的光照模式等,這也是為什么目前只有《賽博朋克2077》的全景光追模式支持DLSS 3.5的原因。
不僅如此,DLSS 3.5在訓練量上也比DLSS 3提升了不少,官方宣傳,前者的訓練量是后者的5倍,因此DLSS 3.5可識別不同的光線追蹤效果,從而可使用時間和空間數據做出更明智的決策,并保留高頻信息以實現更高質量的升級。
總的來說,得益于DLSS 3.5的升級,你的RTX顯卡有了質的變化,它既可以利用NVIDIA超級計算機中數十億個數據點訓練的DLSS AI模型去提高游戲性能和圖像質量。
還可以充分使用RTX顯卡內部專用的 Tensor Core,輔以專用的 RT Core、Shader Execution Reordering(著色器執行重排序)等創新技術,帶給你更快、更好的游戲體驗。
所有RTX顯卡都能支持DLSS 3.5?
上面說了那么多DLSS 3.5的厲害之處,那你也肯定想知道,到底有哪些顯卡支持。根據NVIDIA的說法,DLSS 3.5不僅支持RTX 40系顯卡,而是所有的RTX顯卡都可以開啟。
不過RTX 20系與RTX 30系的DLSS 3.5與RTX 40系的還有不同之處。本次DLSS 3.5并不是DLSS 3.0的更新換代版,而是在DLSS 3.0的基礎上增加了RR(Ray Reconstruction)功能。你可以理解為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了一個DLC。
所以,如果你想要體驗完整版的DLSS 3.5,你還是需要一張RTX 40系顯卡,它支持超分SR(Super Resolution)、幀生成FG(Frame Generation)以及光線重建RR(Ray Reconstruction)。而RTX 20系與RTX 30系僅有超分SR和光線重建RR,關鍵的幀生成依舊不支持,這只能說刀法還是老黃精準。
硬件賞析
硬核的技術講解結束了,接下來就該硬件登場了。想要體驗光線重建技術,那得選用一張強勢的游戲顯卡。
我們這回上手的是技嘉的GeForce RTX 4080 16GB GAMING OC(下文簡稱“技嘉RTX 4080 魔鷹 16G”),正面外觀上還是一如既往的“魔鷹”風格,超大尺寸的散熱器+吹透式設計相當強勢,配合這個黑色的外殼,妥妥的電競旗艦顯卡。
漆黑的外殼上還有各式各樣的斜切線條作為裝飾,猶如鷹爪的痕跡一般,犀利驚艷。當然了,要說吸引人的還是要屬標志性的風之力3風扇散熱系統。幾乎已經占據了整張顯卡的外框,散熱效能令人期待,內部還配備了納米石墨烯潤滑油的油封軸承,使用壽命堪比滾珠軸承。
再細說正面的三把11cm散熱風扇,技嘉也是經過精心設計,為了防止相鄰風扇之間的擾流現象,中間風扇位采用順時針旋轉,兩邊風扇則為逆時針旋轉。甚至扇葉之間還做了3道導流槽,可以起到增加風壓,提高聚風效果的作用。
顯卡背面則加裝了全尺寸金屬背板,并在顯卡頂部采用了L形轉角設計,大幅增加顯卡剛性,長期使用抗變形能力更強。
為了進一步加強顯卡的散熱,技嘉甚至在背板的右邊做了開孔,配合技嘉RTX 4080 魔鷹 16G顯卡右側的風扇可以使冷風直接吹透顯卡,起到優化機箱內部風道的效果。
視線一路向下,一整排的散熱鰭片橫貫整張顯卡,不得不說這個散熱配置相當唬人,加上原有的三風扇散熱系統,它的散熱效能著實讓我相當好奇。
切換視角,頂部顯眼的設計有兩處,一處是巨大的GeForce RTX字符,與背部相得益彰。配合碩大的散熱鰭片,遠遠望去,不僅顏值在線,還給人一種旗艦顯卡才有的精致感。
而另一處設計則是技嘉在右下方做了一個鏤空 Logo 字符的GIGABYTE字樣,它在上機后可以亮燈,支持 1670 萬色的 RGB 燈效,并且你也可以在官方或第三方燈光控制程序中選擇燈光效果。
在供電方面,該顯卡采用了RTX 40系特有的12+4Pin輔助供電設計。單口即可提供高達600W的供電能力,為顯卡注入澎湃動力。
電源接口的旁邊還有一個一鍵切換BIOS的按鈕。顯卡擁有雙BIOS模式,分為OC或是SILENT,兩個BIOS采用相同的頻率,只是OC模式風扇轉速會更高一些,SILENT則是更為靜音一些。
再從側面望去,不得不說高端顯卡的厚度也是相當驚人,已經接近4槽厚了。玩家在選擇機箱時一定要注意它的長度與厚度才行。
接口上,技嘉RTX 4080 魔鷹 16G配備了3個HDMI 2.1a和1個DP 1.4a,依舊支持多聯屏以及高8K 60Hz的輸出顯示,日常使用肯定妥妥足夠了。
拆解顯卡
拆開看細節!卸下技嘉RTX 4080 魔鷹 16G背板的螺絲即可分離PCB與整套散熱系統。
當你第一眼見到PCB時,你就知道什么叫短小精悍。雖然技嘉RTX 4080 魔鷹 16G的長度來到了34cm,不過大部分都是為了背板上的鏤空窗口預留位置。
PCB采用的是類公版的方案,越肩設計,比一般的顯卡都要再高一些,不過PCB上的接口、供電、核心、顯存,以及輔助供電位置都相當的合理且規正,有大廠出品的質感。
PCB的背板相比正面更為簡潔,元器件更少,核心背部電容位置使用了兩個POSCAP(導電聚合物鉭電容),電氣性能更強一些。
PCB正中央的AD103-300-A1核心便是此次的主角,采用TSMC 4N工藝制造,擁有9728個CUDA 核心,性能表現更是直接碾壓前代卡皇RTX 3090 Ti。
核心的四周是8顆GDDR6X顯存,由美光與NVIDIA聯合研制,型號為2PU47 D8BZF,單顆顯存容量2GB,8顆組成16GB,顯存位寬為256Bit,速度達到了22.4Gbps。
AD103核心妥妥的旗艦級核心,想要帶動它,供電系統也要高規格。技嘉RTX 4080 魔鷹 16G配備了18+3相供電,其中GPU核心供電為18相,顯存供電為3相。
每相供電都采用了獨立的DrMos芯片,封裝型號為BLN0,實際應為AOS的AOZ5311NQI,持續輸出電流為55A。
供電控制芯片采用了三顆,分布在PCB的正反面,分別是:uP9512U、uP9521R,以及uS5650Q。其中uP9512U與uP9521Q共同管理核心供電,可以做精細化的供電管理。
而面積小的uS5650Q則擔任電壓/電流/功耗監控的工作。
供電規模的強悍還需要有個接入口,技嘉RTX 4080 魔鷹 16G采用了新的12VHPWR接口,單口供電能力可達600W,帶動這款性能強悍的旗艦顯卡完全沒有問題。
當然,上面提及芯片,PCB上還有眾多不可或缺的芯片,例如在核心周圍還能看到兩顆BIOS控制芯片,型號為IS25WP016,分別控制這款顯卡的OC BIOS與SILENT BIOS。
我們繼續拆解它的散熱系統,一下就可以看到技嘉RTX 4080 魔鷹 16G風之力散熱系統的高規配置,正面是超大面積的VC均熱板,它能夠迅速吸收GPU產生的熱量,并將熱量迅速均勻傳遞到熱管,讓AD103核心時刻保持冷靜。
同時顯存、電感、Mos管處還有高系數的導熱墊填充硬件與均熱板間的空隙,有助于高效導熱。GPU核心也是抹上了厚厚的一層硅脂,畢竟壓制的可是次旗艦定位的AD103核心。
散熱器為兩段式設計,右側可以看到加厚加高的鍍鎳散熱鰭片模組,大大提升鰭片散熱面積和導熱能力,輕松應付嚴苛的散熱挑戰。
散熱鰭片之下是11熱管豪華陣列,采用精密的無損內嵌焊接工藝,其中有兩根還進行了回彎設計,共計形成了等效9根熱管的效果。
后就是主動散熱了,三個支持3D智能啟停技術、正逆轉設計的110mm導流風扇坐鎮,為顯卡帶來非常顯著的散熱效率。
再搭配11根復合式熱管、大面積散熱鰭片以及進氣格柵等設計,整個風之力散熱系統能夠為顯卡內部帶來足夠高效的散熱能力。
測試平臺介紹
本次測試,我們使用的是技嘉RTX 4080 魔鷹 16G顯卡,與之搭配的硬件自然也是天花板級別的配置,CPU用的是新的Intel Core i9-13900KS,技嘉的Z790 MASTER主板搭配2根16GB DDR5-6000高頻內存,散熱更是頂級360一體式水冷,這套配置可以說是不存在瓶頸了,能充分發揮出技嘉RTX 4080 魔鷹 16G顯卡的真正實力。
游戲性能實測
欣賞完強勢的硬件,就該進入實際驗證環節了。就在前幾天,《賽博朋克2077》這款發售了3年的游戲迎來了史詩級的更新,不僅帶來了全新的DLC《往日之影》,還成為首款支持DLSS 3.5的游戲,配合之前就有的全景光追模式(RTX Path Tracing Overdrive Mode),盡享更加逼真更具沉浸感的視覺效果。
那么如何開啟DLSS 3.5呢?在新版本的設置界面,上方的快速預設方案選擇光線追蹤:超速模式(全景光線追蹤模式)。此時,下方DLSS板塊除了我們熟悉的DLSS 3幀生成和 DLSS 2的超分辨率外,還新增了DLSS光線重建。順便提一嘴,這個選項只有在光線追蹤:超速模式(全景光線追蹤模式)下才會出現。
看過我們之前評測的也知道,這個全景光線追蹤模式對硬件性能要求可不低,因此你想要體驗完整的DLSS 3.5,建議你還是選擇目前頂級的RTX 40系顯卡。
不看廣告看療效,下面我們就實際看看這個DLSS 3.5光線重建的效果,打開光線重建后,地面上的倒影比關閉時擁有了更多的細節,建筑和廣告牌上的輪廓十分銳利,文字也清晰可辨。在帶有反射的場景里面,光線重建都能帶來非常驚艷的效果。
此外,光線重建還可以讓光路更符合真實世界和我們的直覺。從下面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出,關閉光線重建前車燈會無條件照亮前方的所有區域。而開啟光線重建后光線則會正確地避開有遮擋的區域,更加栩栩如生。像空調外機、垃圾桶背后的陰影,在光線重構后都能很好的體現。
這一組也能很好的看出,車燈照射的位置在車的前方,左右兩側是沒有光線的,因此視覺上會更暗一些,開啟了光線重建后,確實如此。而沒有光線重建的兩組則會更明亮一些,不太符合觀感。細看遠處的霓虹燈,在經過光線重建后,其散發的霓虹燈影也能清楚的印在地面,未開啟的兩組就稍顯遜色了許多。
在有光影的地方會更加明顯,像下圖一樣,開啟光線重建后,護欄的倒影能夠很好的印在背后的紅墻上,更符合實際觀感。如果是以前的光追,則無法做到這個效果。并且后方樓宇的墻在光線重建技術下,會更貼合實際,光線照射不到的地方則會變暗,另外兩者則是一直保持照亮的狀態,不太符合現實。
光線重建技術所帶來的視覺效果是驚艷的,相比原來的光追技術,可以說是劃時代的改變,不過光線重建技術目前只能在全景光追模式下運行,而這個全景光追模式對GPU算力有極大需求,畢竟實時渲染壓力極大,要知道即使強如RTX 4090顯卡,不開啟DLSS的情況下,4K畫質+全景光追僅有可憐的十幾幀,因此想要流暢體驗還是離不開老黃在RTX 40系顯卡上主推的DLSS 3黑科技——幀生成。
這里我們也錄制了原生4K以及DLSS 3.5的四檔畫面在ICAT中進行畫質對比。實測下來,不得不說老黃的DLSS 真的有點東西,即使開啟幀生成后,畫面是用低分辨率超分渲染至4K的,但觀感上與原生4K幾乎沒有任何差距,無論是水面反射還是建筑紋理全都清晰、銳利。
不過這里還是要提一下,幀生成功能需要依賴RTX 40系顯卡中第四代Tensor Cores新引入的光流加速器(New Optical Flow Accelerator),它可以在DLSS 2的基礎上,計算兩個連續幀內的光流場,捕捉游戲畫面從第1幀到第2幀的方向和速度,并且獲取其中粒子、反射和光照等像素信息,后分別計算運動矢量和光流以獲得精準的陰影重建效果。這也是幀生成功能為RTX 40系顯卡獨享的原因所在。而DLSS 3.5的光線重建技術更像是一個AI模型,不依賴專屬的硬件支持,因此所有支持光線追蹤的RTX顯卡均可使用。
說了那么多,應該有玩家已經開始好奇,DLSS 3.5加持后,游戲性能究竟怎樣?首先讓我們先看看,不開啟DLSS的情況下,這張RTX 4080能否抗住全景光追模式超高的計算量。實測,1080P下僅有56 FPS,2K或4K就更不用多說了,完全不能流暢運行,甚至是RTX 4090來了,也無法在2K下頂住全景光追這種“怪獸級”的畫質。
如果你開啟了DLSS 3,那全景光追模式就能輕松駕馭了,技嘉RTX 4080 魔鷹 16G在DLSS 3平衡檔下,4K分辨率也有64 FPS以上的成績,絲滑流暢游玩夜之城肯定是不成問題的,如果切換至2K分辨率,那直接就是高刷體驗!
如果我們進一步開啟 DLSS 3.5 后,幀數則進一步提升至68 FPS,不論是畫質還是流暢度均非常出色。并且開啟 NVIDIA Reflex 技術的話,延遲也會縮小 5 ms 左右,此時游戲手感更佳。
我們也對比了一下DLSS 3與DLSS 3.5下,游戲性能的差距,在光線重建技術加持下,技嘉RTX 4080 魔鷹 16G顯卡的性能不降反升。看來老黃的新技術確實有點東西,不僅畫質更好的同時,還能進一步降低顯卡性能的開銷,從而達到更高的幀數,甚至延遲也有降低,游戲體驗更絲滑。
當然此時應該有用舊顯卡的玩家好奇,那DLSS 2能否開啟光線重建呢?這里我們也用RTX 40系顯卡進行了嘗試,首先看純DLSS 2的性能表現,技嘉RTX 4080 魔鷹 16G在1080P或2K下都能流暢運行,4K下就有些力不從心了,高分辨率游戲還是得看DLSS 3才行。
開啟了光線重建后,三個分辨率的幀數均有上升,如果跟關閉全部DLSS功能作對比的話,那提升就更大了,特別考慮到《賽博朋克2077:往日之影》的全景光追模式對顯卡壓力巨大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所以說,即便你是老顯卡用戶也不用擔心,DLSS 3.5確實能夠帶給你新的游戲體驗,不過,如果你想體驗極致的畫質,那RTX 40系顯卡會更適合你。
總結
總的來說,這次DLSS 3.5帶來的光線重建還是很有意義的:它不僅提升了畫面的質量,也能帶來更流暢的幀率。而且它還可以在RTX 20和30系顯卡上啟用,這對老顯卡用戶絕對是一大利好。
不過目前這項技術只能在全景光追模式下運行,這也是其目前大的限制,當各種游戲或低預設下都能開啟光線重建技術時,這才是真正的“大殺器”!
說回測試環節,我們這回測試所使用的是技嘉RTX 4080 魔鷹 16G,不得不佩服RTX 40系顯卡的性能,這款顯卡在實際表現中相當出彩。
開啟DLSS 3.5后,即使是4K分辨率下,也有絲滑流暢的游戲體驗,并且在1%Low幀上也相當出眾,保證了游戲的穩定性,NVIDIA Reflex的加持下,輸入延遲亦有可觀的表現。
DLSS 3.5的出現,讓RTX 40系顯卡再上一個臺階,幀數保障的同時,畫質、流暢度等都給玩家帶來了全新體驗。
當然,如此優越的技術也不僅僅可以用在游戲中,NVIDIA也表示,除了《賽博朋克2077:往日之影》之外,未來光線重建技術也將應用在《心靈殺手2》、《傳送門RTX版》等游戲和Chaos Vantage、D5渲染器上,快今年秋季就會與大家見面。
AI的出現,不僅讓創作者感受到了科技所帶來的卓越進步,現在玩家也能借DLSS感受AI加持的超能力。
從初的DLSS 1.0,AI超分提升分辨率,到DLSS 3.0用AI進行幀生成,再到現在的DLSS 3.5,AI讓光線追蹤更精細,似乎AI才是未來科技發展的大趨勢,一張出色的顯卡就是AI領域絕佳的敲門磚。
并且不光是游戲領域有AI助力,創作方面AI的優勢就更加明顯了,像AI繪畫、AI追蹤目標、圖片視頻高清化等應用層出不窮。AI能幫助你提高工作效率,這都是極具實用意義的體現。
當然啦,想要AI能夠在游戲領域與創作領域大殺四方,高性能的顯卡肯定少不了。像我們手上的這張技嘉RTX 4080 魔鷹 16G,既有絕佳的創作能力,也有強勢的AI加持,游戲性能更是當仁不讓,屆時,配合上老黃出色的DLSS技術,領略全新光追的魅力。
不過RTX 40系顯卡能夠在AI領域中大放異彩,那還要屬老黃的高瞻遠矚。一方面是因為NVIDIA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更是因為NVIDIA早早就在AI市場深耕多年,由上至下地布局通過GPU加速AI的戰略。
這一點與如今的CUDA十分相似,超前的部署,讓自己的生態得以完善,那玩家自然也會選擇你的產品。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4-15625-0.htmlDLSS 3.5體驗:RTX 40系顯卡再上一個新臺階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