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31日,一加召開一加13新品發布會。
會后,一加中國區總裁李杰先生接受了來自各個媒體的采訪,就一加13,以及一加品牌定位、AI技術發展趨勢等話題展開了討論。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此次群訪的具體內容。
一、產品與市場:競爭激烈,但一加有足夠信心
媒體:
上一代手機(一加12)是12月份發布的,這次(一加13)提早到了10月份。10月份也是比較密集的時間節點,想請問關于發布時間提早2個月是基于怎樣的考慮?
李杰:
這次我們比上一代產品確實提前了5、6周的時間發布,從12月份提到了10月底。這背后更多的是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因為高通這一代芯片整體的節奏是往前移了。而且這一代芯片整個性能提升是非常大的,它提升了以后,目前為止一加13在方方面面的體驗上,不管是性能、游戲,其實到目前這個狀態我們內部是非常滿意的,我們內部有一個測試目標,一加13整個體驗軟硬件狀態達到了歷年來旗艦最高的水準。我們對這個產品在未來的口碑和持續的口碑和熱度充滿信心。我們自己跟高通在這部分是已經準備好了的狀態。
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產品一定要做好才能發布。
第二個原因,現在大家看整個手機行業大盤,基本上每年手機市場高點跟以前有一點點差別。分別是6月和11月。以前可能是2月和8月,就是暑假最后一個月和春節那個月,所以這個地方也有消費趨勢的轉移。我們希望在大家消費的高點上推出自己的新的產品,和我們的老產品做一個組合。
媒體:
大家一直說成本提升的問題,大概是哪些模塊提升多少?
李杰:
應該有一些媒體老師也知道,現在這一代芯片的工藝成本提升是很大的。當然它的全新架構性能表現也非常棒。所以相當于產品力也提了成本也提了,這個體驗確實提升非常大。
另外熟悉行業的朋友也知道,現在這里面有一些核心的點,比如內存、存儲,基本都到了最近這一兩年內比較高的高點。目前情況下這幾個因素(內存、存儲、處理器成本上漲)累加在一起,整個從產業周期角度來說,我們各個核心的元器件比較貴的大頭的部分都是在比較高的成本狀態之下。所以這時候對各家的壓力都是一樣的。我今天發布會的時候也提到了。
但是一加13,或者說一加品牌,我們做這個事情的理念是,還是想著怎么先把產品做好。事實證明,這個選擇肯定是對的,現在一加13見到的市場反饋包括電商預售數據來看表現是非常不錯的。我們接下來也會堅定的走這條路。這是關于成本的問題。
媒體:
今年以來,整個供應鏈價格都在上漲,如何看待未來一段時間供應鏈價格的情況,以及手機行業產品價格定價的情況?
李杰:
這里面有些器件具有周期性,很難預測。比如內存,跟當時的供需有關。包括剛才說的芯片,AI用的芯片制程工藝、價格比手機芯片更高。所以本質上,這很難完全預測周期性的需求和供給之間的問題。這時候,我們更多的會把成本當成一個因素,這個因素對其他家來說都是公平的。而更重要的是,把關注點放在“你的用戶是誰”,品牌為誰創造價值。相比關注元器件的周期性,我們更多專注于用戶。
媒體:
您之前定了一個目標說2024小目標是超越小米單個品牌份額,我想問一下離實現這個小目標還有多少?另外,榮耀昨天晚上將GT作為獨立產品線,聚焦手機性能賽道,之前性能賽道是一加的天下,現在對一加來說,無疑是增加了一個競爭對手。你如何看待性能賽道的競爭,在性能賽道上未來它的市場份額能增加多少?
李杰:
首先,我們的目標是不會變的,接下來一加根據目標人群調整產品的布局,包括一些策略。我覺得這個目標實現的時間也不會特別長。
其次,性能賽道可能有很多人在做。其實不只是性能賽道,大家看到的影像賽道也有很多競爭者,每條道路上都有很多人,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而且我們也歡迎這種良性的競爭,因為這樣的競爭會讓廠商把自己的產品做得越來越好。
對于一加來說,我們有且只有的唯一路徑,就是如何能夠更深刻的去理解現在用戶的需要,以及我們到底能夠如何通過儲備的技術去做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舉一個例子,比如無影抓拍這個功能,我們之前在很多用戶交流里發現了這樣的需求。為什么?現在手機整個影像,我記得兩、三年前有些人說現在影像已經過剩了,現在性能過剩了。事實上是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現在年輕人拍照時,很多時候不是擺拍,會發現朋友圈里年輕人分享的照片,已經不喜歡以前那種非常精細、擺拍的風格了,都是隨拍但清晰的感覺。要得到這樣的照片對手機的性能、算法、包括整個影像的結構、模組的設計都有更高的要求。要做到這點不是特別容易的,以前可能需要借助非常專業的單反相機。但是一旦你深刻理解用戶需求,我們就可以驅動技術去做長期布局?,F在手機非常方便,打開相機完全不用任何操作,你隨便按,拍下來的照片基本都能抓到你想要的。諸如無影抓拍這樣的體驗是能夠形成非常大的差異化的。
再比如說,都在說流暢,一加13的流暢度和其他手機完全不同,我們這次從底層構建,包括對上層對流暢的理解,做了大量的人因和技術的調優工作。所以一加13的流暢度在我們的前期測試中,收獲的用戶好評度是有史以來最高的,這些對于用戶需求的洞察是一加未來在這個行業里,無論是深耕性能賽道或者什么賽道也好,都會是是致勝的法寶,我們也會堅持下去。
媒體:
一加13在 31號發布,正好是本月最后一天,也是這一波安卓旗艦機發布潮的最后一個收關之作。但我看到今年跟往年不太一樣,今年發布的日期特別的密集,新品上市都集中在這段時間,咱們是不是在整個市場操盤策略上有這個考慮的因素所在?因為明天就正式開售了,以往可能得過一周。是不是有感受到整個市場競爭的加劇所帶來的一些壓力?
李杰:
我覺得很難通過所謂的時間跟節奏來形成所謂的核心競爭力。所以,發布時間雖然是一個因素,但是產品的成敗最重要的還是看產品總體的表現力。
一加13發布時間和開賣時間首先看產品計劃、完成的程度,其次再看一些市場的其他因素。因為明天雙11開門紅,這時候購物的人更多,我們確實有考慮到這個市場外部的因素,但是其他的競品也都會考慮這一點,發布時間避開他們很遠也不太可能的。跟別人同一天發布也沒必要,大家會找一個自己能接受的時間把產品發出來,這個決策就是這么簡單,沒有別的因素。
媒體:
今年這波高通旗艦,大家預測價格戰比去年更猛烈,我們看最近發布的機器,三個旗艦價格幾乎一致,您對這個事情怎么看?現在價格戰是不是變弱了?或者以什么其他的方式變得競爭力加強了?
李杰:
我覺得也不能說價格戰變弱了。因為畢竟競爭還是存在的,還是有來自市場競爭的壓力?,F在從長期角度來說,行業間的觀念可能有一些變化?,F在很多手機使用周期會越來越長了,用戶在這種情況下決策邏輯會發生改變。我經常也聽到一些用戶說,我寧愿買一部手機能用5年,本質上這個手機貴一點,它也是另外一種性價比,所以大家對市場未來趨勢的看法有一點點不一樣。所以這種情況下,我認為,包括一加自己在內,大家先想著怎么把產品做好,我們有一個合理正常的定價。肯定還是有競爭,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去考慮非常極端、非常激進的定價,只靠低價的方式很難去持續的獲得一個健康的市場增長,包括用戶口碑的認可。所以我們選擇的道路就是把產品做好,哪怕這個增長慢一點,但我們可以我們循序漸進,形成正循環,而不是負循環。如果過于考慮所謂低價沖擊或者吸引用戶,并不是長期的發展模式。
當然你說你做好產品少加點價本身也是一種性價比。所以一加13目前產品的實力,包括它所定下的價值是極具競爭力的,這就是我們的看法和理解。
媒體:
雙11,特別是頭部廠商價格還是比較卷的,高端這塊今年受上游電子元器件漲價影響比較大,您觀察到雙11廠家定價是不是有什么影響,我們會怎么定價?會做什么調整?
李杰:
雙11肯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我們也很重視。一加13剛剛發布,現在價格也非常香,我們肯定是沒有雙11的優惠活動的,但是電商平臺有一些用戶推薦活動我們會參加。雙11或618是新老品的組合,就變成有些人喜歡早買早享受,產品更香的時候享受,比如一加13。有些人會選擇這個產品上市了一段時間了再買,所以這些是消費者本身的需求。策略就是保證用戶在不同的大促節點能選到自己合適的產品。
二、AI與技術:AI將是未來手機發展新方向
媒體:
最近手機行業很大的趨勢就是AI手機,一加和OPPO也是最早擁抱AI技術的廠商。我的問題是,一加這一代產品它的AI相較于競品優勢在哪兒?一加對于接下來AI手機發展趨勢判斷是什么?
李杰:
大家非常關注AI。其實AI已經說了不止一年了。但是我覺得AI的發展不會像大家想的就是某一個時刻,好像我們所有東西都變了。大家可以回憶一下,移動互聯網發展大規模起來最重要原點是2014年,那年4G網絡開始出現,先是網絡發展起來后,現在大家用到的抖音和其他的移動互聯網服務才在這個基礎上陸陸續續衍生出來。所以我覺得AI不是會到某一個時刻就突變,但是從今天往回看三年或者三年以后看今天,整個手機AI體驗一定會越來越完善,大家會逐漸感受到AI給大家帶來的變化。
這個變化是什么?現在很多人會用AI搜一些東西,搜索結果的質量已經變得更高,越來越是你想要的,當你習慣搜索時,行為習慣已經在發生改變。還有今天我們提到的很多功能會發現AI在逐漸改變我們的生活。你出去旅行規劃路線,查詢食物的卡路里到底是多少、或者搜索一張朋友圈里的圖片。甚至我上次參加別人的婚禮,我想知道這個人是誰,如果他是公眾人物的話,用AI都能找得出來。
回到你的問題,我們對AI怎么看?我們有一個理念,其實不單單是AI上,包括其他技術選擇路徑也是一樣——就是始終要回到用戶。就是我們用用戶場景驅動技術、用軟件驅動硬件。這句話的意思是,首先AI它是一個技術,硬件也好、軟件也好、或者數據、算力有很多背后的技術的支撐,最重要的得回到用戶場景,用我們的技術真正解決用戶的問題。不管是大家看到的上層技術,還是底層需要布局的技術,用戶需求是牽引我們整個技術投資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
舉一些有畫面感的例子。比如說今天大家看到的AI去反光,就是我們投資的一個預研的項目,在美國我們有一個團隊做這塊的工作。因為在日常使用中,你會發現拍了很多照片其實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你去博物館拍一些展覽品很多時候沒有辦法分享,玻璃上的反光很難去掉,包括我們辦公樓也是往外拍也有反光,這些問題怎么解決?還有一些游戲性能的調校,影像底層的調校,底層都是AI的技術。你發現手機越來越好用了,這個結果是對用戶的理解以及跟技術的結合,用場景去驅動長期技術的演進,這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也是一加的特色。所以以后推出AI的東西不會給大家講非常宏大的概念和觀點,但是一加會用一代又一代產品,一個又一個具體的功能,去幫助大家解決問題,告訴大家AI就是這樣實用的。這就是我們和其他廠商的區別,也是一加的技術路線的選擇。
媒體:
大家用過AI手機以后,對于系統的依賴度是否會更高?過去大家換手機比較容易,只要遷移數據就可以,但是AI時代跨品牌換手機是否會更難一些,有什么解決方案?
李杰:
我們沒有辦法限制用戶換手機,這里最本質的東西就是未來AI可能會成為大家的一個數字助理,它更懂你的習慣,你用習慣了就不想換掉它。這里拼的最終還是對用戶體驗的理解。即你的手機做出來的AI功能或者AI體驗,到底能不能把用戶留在你的生態。如果你的體驗很差或者你的東西不行,靠AI也很難把用戶留在你的生態里面。AI不是一個讓大家留住的結果,但它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媒體:
現在AI和操作系統在深度融合過程中,智能手機行業面臨的真問題和挑戰是什么?一加已經做了很多探索了,之后會有哪些要去解決的問題?
李杰:
我們整個AI更多的還是在理解場景以及解決問題上花的功夫更多。后端實踐上,現在有一些功能在整體端側的算力,包括功耗上還是有比較大的挑戰的。所以變成有一部分已經能夠做到端側,因為端側如果能做,功耗也能控制的話畢竟體驗好,整個會更快一些。有些功能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發展。因為現在大家看到的一些游戲、影像有關的AI功能更多還是要用云端的能力處理,這部分還需要一點時間。
但是日常比較輕的AI算力,而且我看到的趨勢是,我們兩個主要芯片廠商在端側這塊重視度也是非常高的,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包括模型小型化技術發展,端側AI應用也會越來越多。但是對用戶來說,我覺得用戶不需要去區分到底是端側還是網絡,你只要處理的又快,手機整個功耗又不大,對用戶來說就是一個好的AI體驗。背后復雜的東西交給芯片廠商和手機廠商解決就好了。
媒體:
今天我們發的產品是搭載了自研的屏顯芯片,其他廠商也有這樣的,站在這個階段來看目前手機行業在發展芯片方面和之前有什么區別?您怎么看待當下這個情況?
李杰:
我們現在及未來,會定制自研一些芯片,包括網絡、Wifi、還有屏顯的芯片。這確實是我們包括其他廠商,都有的布局和考慮。這是一個好問題,解釋一下為什么大家要這么干。
大家都知道,現在用戶或者市場發展,確實競爭比較激烈,廠家對用戶的需求或者場景的理解也越來越深。這時候可能我們各家對于產品的路線,包括技術的路線,比如說不同家針對什么樣的用戶解決什么樣的問題,這是我們每天問自己的問題。這時候會發現,如果用一些通用的器件的話很難實現想要的體驗效果。
我們做定制或者自研的芯片的好處是,可以把我們自己對于用戶和這個場景下的理解,以及算法,固化到芯片里面。這個過程做完以后意味著我們的算法與整個芯片架構的融合會更好。理論來說,用自己的芯片搭載自己的算法運算效率非常高。打比方說,芯片跟一棟建筑一樣,這棟建筑只用來做你家開的店,這個地方就能被歸整得非常井井有條,但是假如這棟建筑涵蓋十家酒店的要求,可能有些人開飯店、而有些人開酒店,所以這棟建筑在設計的時候要兼容N家的需求,那么這是不純粹的。
而這個做法,第一需要廠商有一定得規模支撐,其次廠商要有實力,第三要有意愿投入,這幾個方面都滿足才能去做。
像屏幕這塊我們非常重視,因為每天用手機都要通過屏幕,這塊我們覺得能做出差異化的體驗。如果要在到屏幕做到我們今天所說的這些效果,我們就需要優化自己的算法,最終用戶能夠感受到我們的產品跟別人不一樣,體驗更好。所以本質上,這是差異化提升產品競爭力的道路。
媒體:
我看到驍龍8自帶插幀技術,跟咱們的插幀技術有什么區別?未來高通自帶的插幀技術是否會采用?
李杰:
插幀的問題,目前我們這塊技術是比較領先的?,F在用的這套算法是一加很早以前就在布局圖形相關的一些技術,包括一些人才的儲備也是。一加Ace 3 Pro發布完以后,很多手機廠商發布了圖形工程師招聘廣告。當時我們做出來Ace 3 Pro,大家用性能狗可以測120幀原神的時候,用過的都知道體驗非常爽,后來很多廠商在跟進我們這塊的技術路線。第二天還是第二周發了很多圖形工程師招聘廣告,但是事實上在這塊我們很早以前就已經洞察到了。
因為游戲現在整個GPU利用率不是很高,所以我們早就打算走這條路線。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我們可以在實現非常高的幀率表現和畫質表現的同時,功耗也可以控制得住,這是未來手機移動端游戲非常重要的技術路線。我們在這塊目前還是領先比較多的。這里其實涉及很多概念,但我建議用戶包括媒體老師可以看一看我們整個插幀出來的這些體驗呈現的真實效果,可以對比一下,效果是最直觀的。背后的技術多復雜對用戶來說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它確實是支撐我們怎么能做出更好的體驗的重要因素。
三、品牌未來發展:一加將專注品牌原點。深挖性能體驗
媒體:
決定一加技術路線核心指導思想是什么?因為消費者的需求是非常多的,一加是怎么平衡需求的廣度和深度和成本的匹配性。一加在智能手機市場的價值是什么?一加對國內智能手機行業整體技術能力有哪些方面推動作用?
李杰:
的確消費者需求是多種多樣的,什么消費者都有,什么需求都有,我們怎么篩選?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原點用戶,回到一加的原點用戶。我們每一個產品線或者說每一個品牌都有非常清晰的目標客群,我們做整個技術布局的時候,在做產品功能取舍的時候,更多是回到自己主要的目標客群,以他們需求為主。我們不可能把市面所有用戶需求,都轉化成技術的需要去做投資。
對于我們最重要、最想打動的那部分的用戶,他們的需求和場景,我們會挖的很深很透。所以整個技術布局的取舍邏輯在于鉚釘核心用戶、核心場景以及他們的核心問題,核心地方我們會把資源拉滿,做重投入重投。
第二個問題,我覺得存在就是合理。我們現在也是第11個年頭了,活得很好。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需要讓品牌和產品有差異化。但是品牌和產品的差異化不是自嗨,我們還是要回到目標客群,在目標客群現有所有的選擇里,明確一加在里面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非常清楚的,如果大家仔細看我們的產品,各個檔位里面我們做出來的產品,無論是質感、整個的性能、游戲等等這些地方,都有我們自己特色和特點的。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就是我們現在存在以及未來長期存在的理由。
還有,我覺得一加是可以給這個行業帶來一些變化,我們也可以驅動行業做一些改善。大家發現沒有12+256現在是起步配置了,第一次提出這個組合的是我們的Ace Pro,之后把它推廣出去的是在一加11和一加Ace 2上。這些都是對用戶,對行業,我們輸出的價值。
再有,一加對手機行業整體技術能力的推動,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東方屏的合作。東方屏的合作是怎么來的?首先我們覺得屏幕很重要。其次,很重要的話,我們就要定制或者雙方聯合研發一塊屏幕。好屏幕的定義,涉及到的指標和技術非常多。我們就回到用戶需求,回到我們對用戶在屏幕方面需求的理解,使做出來屏幕就是我們的客群想要的。以屏幕為縮影,未來這類會越來越多。
進一步看屏幕這個例子。我們去年做的第一代東方屏,去年我們定義的技術指標參數指標,包括對屏的理解,基本相當于開放給其他的廠家了。其他廠家今年做產品的時候就參考了我們去年的設計。今年一加13搭載的第二代東方屏,又做了進一步提升改進,后面又會開放給行業。這些事我們對外沒有重點宣傳過,但是這是實實在在行業里正在發生的事情。包括超幀,我們做完以后,很多廠家都發了圖形工程師招聘。
媒體:
之前雙品牌建立的時候打的口號是性能先鋒,這個跟樣樣超Pro是有區別的,那么我們產品路線上是不是過去一兩年發生了變化。比如我們推出一個標準版和Pro版,有沒有考慮過打法?
李杰:
首先性能先鋒和樣樣超Pro,或者體驗均衡這兩個東西本身是不矛盾的。就是提均衡的時候一樣可以把性能做到最長板。一加13的樣樣超Pro,在性能這塊是特別突出的,一加13不管流暢還是跑分還是游戲,大家能感受的地方體驗都特別突出。
那么這個地方的區分就是我們不同的系列和不同的檔位,對產品的體驗會有一些區隔。比如一加數字系列依然是一加旗艦機,旗艦機除了把性能和游戲做到行業天花板之外,也要考慮旗艦機其他的特性,比如影像、屏幕等方方面面的功能,我們希望給到旗艦體驗,而Ace系列的定位更純粹,所以影像和其他體驗會做一個取舍,當然它的價格性價比更高一些。核心差異其實是不同的產品線和不同檔位產品去承接不同檔位的用戶需求。但這兩種方向的內核不變,不管什么檔位產品,不管什么樣的價格,一加都會有非常旗艦的性能,產品力一定都是同檔位里最猛的。
媒體:
去年年初您曾經過公布2023年一加銷量同比增長285%,還是大幅度增長的。但是我看今年二季度有一個機構發數據表示二季度一加在全球有同比兩位數的下滑。我們今年的市場打法相較于去年來有哪些改變?您能不能對全年出貨量預期也介紹一下?
李杰:
我們今天聊一下國內的情況。今年國內一加銷量跟去年基本接近持平。我們今年也做了整個產品規劃的調整,相信在明年及之后整體市場表現上,我們會重新獲得相應的增長。目前我們是基于去年漲了同比2倍多的情況下做了一些調整。因為不能連續兩年3倍,這樣3年不就是10倍了,很夸張。所以這是正常的規律。我們先穩一穩,對后面的市場決策和市場表現都很有信心。
在群訪的最后,李杰表示,在技術發展上,一加曾做了很多事,也在行業里帶動了對一加的跟進。
這些事用戶不一定知道,但是確實,一加對行業還是有一些推動和貢獻的,讓這個行業變得更好,用戶也能受益。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2-121395-0.html一加13新品發布會媒體群訪:深挖性能體驗 專注品牌原點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