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也被稱為AI加速器或計算卡,是專門用于處理人工智能訓練和推理任務的專用硬件。
華為手機全球出貨量從全年不到3,000萬支,重回近2億支之路可行嗎?與華為手機合作的供應鏈業者,恐怕心里也在揣測這個答案。Mate 60 Pro此番反其道而行,未發表、先開賣,這其間的行銷操作,恐怕只是未來數年華為「長期反攻」的起點。
據DIGITIMES Research數據顯示,華為手機全球出貨量在2019年達到高峰,來到2.18億支,隨后即雪崩式下跌至2022年底的1,940萬支。
而中媒引述業界人士透露,華為日前上修2023全年的手機出貨量目標,已經從年初的3,000萬支,上修至4,000萬支規模,這個年增逾4成的目標,也考驗著華為。
不過,從華為29日午間突襲式在線少量開賣,這款被譽為國內國產芯片代表的Mate 60 Pro手機伊始,由華為帶頭啟動的國內半導體產業國產替代,也正式「化暗為明」,只不過,華為尚未披露整機的國產化程度,這究竟是煙幕彈?還是要將必殺技放在9月發表會揭曉?屆時可見分曉。
在某種程度上,這恐怕也是全球化已死、區域化「現在進行式」的縮影,Mate 60 Pro本身有著許多不太可能大規模量產的技術限制,華為本身也不會傻到要用一支手機救國內。
然而,從2020年9月臺積電受限美方禁令、斷供海思起,華為用了3年時間,把Mate機種內建關鍵芯片,一個個換成國內本土替代,中媒7月間傳出,Mate 60 Pro可能出現產能不足,此外,在性能上恐怕也未能立刻媲美海外大廠2023-2024年旗艦規格。
量能不足、效能不夠,或許對競爭對手沖擊不夠大,再加乘國內消費者的民族主義情緒性采購,只能形成蠶食效果。
但反面思之,倘若華為能在3年內達到完全替代,復制出能與海外對手比肩的產品,心驚的恐怕不僅僅是設限的美國政府,而是更多的全球供應鏈業者與品牌大廠了,在某種程度上,蘋果(Apple)是否也成了美國出口管制政策的犧牲品?
中媒引述券商報告指出,「國產化替代」推進,一直是華為手機內部「不曾公開宣示」的主軸。此番華為Mate 60 Pro搭載了6.82寸的OLED屏幕和國產的麒麟芯片,新機的發布預計將替疲軟的消費電子市場注入新的需求,吸引用戶升級換機,進而拉動整體消費電子產業的增長。
另一方面,Mate 60 Pro搭載的海思麒麟芯片,反映了國內半導體產業國產化替代的大勢所趨,在當前海外對國內半導體產業設限的脈絡下,隨著國內本土芯片技術的不斷突破和發展,半導體上下游廠商展開國產化替代,減少對進口技術的依賴,確保本土供應鏈的穩定性和自主可控性。
由此脈絡觀之,華為Mate 60 Pro的問世,姑且不論量產的規模與成本比例,但從替代方案的考量上,也進一步驗證了國內國產芯片的可行性和競爭力,華為此番出手,也激發進一步推動半導體材料和零組件國產替代進程。
在當前海外對國內半導體產業設限的背景下,「國產替代」與「自主可控」可說是國內半導體產業材料及零組件的長期主線,而華為Mate 60 Pro的發布,預計將進一步推動芯片國產替代,正面激勵國內半導體供應鏈的國產化。
來源:digitimesck928資訊網——每日最新資訊28at.com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