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5年建設,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項目取得實效,一批“從0到1”的科研成果從校園實驗室走進現實:建成全球稀缺的大動物轉基因制備、飼養和實驗操作平臺,為腦科學、呼吸系統及其相關醫學研究等提供關鍵支撐;建成世界領先的100MeV(兆電子伏)激光加速器平臺,推動北京激光加速創新中心建設;開展國內最大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制藥廢水厭氧氨氧化示范工程,填補我國高氨氮廢水低碳自養深度脫氮領域空白……截至目前,39個項目產生經濟效益5.2億元。
累累碩果背后是一整套縝密的創新機制。市教委以卓青項目作為引領北京高等教育科研管理改革的重要舉措,推動人才發展、團隊建設與平臺建設的有機統一,加強基礎研究,推動高校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
選拔新人才
院士為青年學者“背書”
2019年,市教委以服務國家創新發展戰略和北京“四個中心”建設為導向,立項建設了39個卓青項目,集中力量在基礎科學、交叉前沿、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發現和培養一批高層次復合型人才。項目負責人平均年齡39.1歲。
該項目采用的是一種精準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領域專家推薦申報制,充分發揮兩院院士、社科院學部委員或相關領域知名學者的伯樂作用,確保“真選才、選真才”。推薦專家還要對申請人發展潛力和申報內容學術價值做出判斷,為其學術能力水平、學術道德等真實性和準確性“背書”,對項目研究的科學、經濟、社會、文化價值等因素進行綜合評價。
歷時5年,卓青項目帶出了556名優秀中青年創新人才,累計培養1500余名博士、碩士研究生。11月,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時松海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作為卓青項目的負責人之一,他帶領團隊聚焦腦科學領域重大難題,搭建了全球稀缺的大動物轉基因制備、飼養和實驗操作平臺,相關研究為新型類腦智能基礎理論拓展和開發應用,以及相關腦神經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全新依據。
營造新環境
搭建自由安靜的“實驗室”
沒有了硬性的年度績效考核,取消了種類繁多的程序性會議……卓青項目的實施過程注重效率,尊重科研規律,打破了一系列條條框框,力求為高校青年科學家搭建一個可以塌下心來做研究的科研環境。
5年內,項目負責人可以自主組建科研團隊,廣泛開展國內外合作,根據研究進展靈活調整科研進度和實施途徑,按照實際需求提出年度經費需求。
市教委科研處相關負責人說,每位項目負責人配了2至3名責任專家,提供全周期顧問指導,讓真正做科研的人第一時間指導科研,讓科研經費真正成為科研人員創新的助推器。
在這樣自由安靜的“實驗室”里,一系列學術成果加速產出。5年間,卓青項目負責人在《自然》《細胞》等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表885篇學術論文,多人被評為“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國際學術獎勵68項;授權發明專利120項。
建立新標準
“柔和”評價推動硬成果
卓青項目建立了一種新的人才鑒定標準: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績效評價導向,采取分類評價管理的方式,按照基礎研究、支撐產業轉型升級、人文社會科學等類別,綜合衡量青年人才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的創新成果、做出的科技貢獻。同時,績效評價強調結果應用。評價優秀的項目,可以獲得經費和政策上的傾斜支持。
看似“柔和”的評價體系,實際上最大限度降低了對科研活動的干擾,成了加速科研成果的助推器。卓青項目瞄準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腦科學、新材料技術等前沿領域,建設了一批具有前沿性、創新性的科研平臺,累計承擔各類科研項目430余項,總經費達16億元。
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研究成果在京轉化。北京大學教授顏學慶牽頭建成了世界領先的100MeV激光加速器平臺,組織建設了懷柔科學城北京激光加速創新中心,為國家“十四五”激光大科學裝置的研發奠定了堅實基礎。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姚宏突破了高氨氮廢水資源能源回收自養脫氮處理技術,建成國內最大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制藥廢水厭氧氨氧化示范工程,每年可節省運行費用3400萬元,產生直接經濟效益超過2億元。(記者 李祺瑤)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6-49409-0.html一批“從0到1”科研成果在京落地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探訪華東無人機基地園區
下一篇: 《科學》年度十大科學突破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