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上海外高橋海通汽車碼頭等待裝船運往澳大利亞的上汽MG品牌汽車和新能源車。 記者 方喆 攝
圖為中國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干線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成功。 記者 方喆 攝
編者按
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了歷史性交匯。新的時代,誰能抓住生產力轉型升級的契機,誰就能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我們看到北京、上海等地開始紛紛整合科技創新資源,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構建人才鏈、產業鏈、技術鏈、機制鏈一體化大格局,試圖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新路。
上海:引燃科創“核爆點”
大飛機C919似飛龍沖天,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如蛟龍入海……如今的上海,正在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進,而具有風向標意義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成為科創“核爆點”。
聚焦新型工業化
近來,一名被命名為“寶羅”的機器人,在寶鋼股份熱軋車間“上崗”。未來5年,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將分階段引入上萬臺不同功能的“寶羅”機器人。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如今,從寶武的工業機器人“上崗”,到傅利葉智能的通用人形機器人面世亮相,上海規上工業企業機器人密度已達260臺/萬人。
“我們已經累積了人形機器人領域不少核心技術的專利。未來,人形機器人可能會像汽車手機一樣,變成新一代的終端。”傅利葉智能董事長顧捷說。
“智造”,正成為上海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一張“硬核名片”。截至10月底,146家車企、161個品牌在上海累計推出新能源汽車127萬輛,規模位居全球城市第一。
“工業上樓”“工賦鏈主”……大到飛機、船舶、汽車,小到身邊觸手可及的一件衣服,數字化、智能化正在為制造業做“加法”。
在位于上海北外灘的致景科技公司,記者看到,“飛梭智紡”工業互聯網數字化系統大屏關聯著全國9000余家紡織企業、70多萬臺紡織設備的運行信息,其中一套專門為染廠推出的數智化解決方案令人眼前一亮。
“過去,配方主要依靠師傅個人經驗、憑記憶翻看配方本,耗時耗力還容易出錯。如今,科技賦能配方管理,操作更簡單、品質更穩定,打樣時間明顯縮短,從過去3至5天到最快只需24小時。”致景科技品牌部負責人鄒媛嬌說。
被形象地稱為“新石油”的數據,則將為制造業帶來“乘數效應”,增強發展新動能。2021年成立的上海數據交易所,已經實現掛牌數據產品達1700多個,單月數據交易額超1億元,預計2023年全年數據交易額突破10億元。
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日前,由上海藥企君實生物研發的特瑞普利單抗在美國獲批上市,標志著我國自研自產的創新生物藥獲得國際認可,首次成功“出海”美國。
短短10天后,又一款來自上海的國產創新藥——和黃醫藥研發的小分子抗癌藥呋喹替尼,在美國獲批上市,并在48小時內迅速開出首張處方。
“呋喹替尼治療的晚期腸癌是嚴峻的醫學問題,卻缺少有效的新藥,美國此前已多年未批相關新藥。”和黃醫藥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蘇慰國說。
兩款里程碑式創新藥均來自上海并非偶然。近年來,上海已誕生一類創新藥20余款,生物醫藥科創板上市企業約30家,不少生物醫藥相關的“首款”“首創”“首次”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成果密集發布的背后,是上海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厚積薄發的結果。記者從上海市科委獲悉,該集群涵蓋了從“0”到“100”的全鏈條要素,不僅匯聚了我國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創新藥物研究機構、助力新藥研發的大科學裝置和服務初創企業的藥物公共研發平臺,還涵蓋創業孵化、臨床研究、生產制造、市場應用、政策支持等產業保障。
老牌產業集群沖擊萬億級別的同時,新興產業集群也開始嶄露頭角。今年6月,上海發布《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推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導產業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打造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2個五千億級產業集群,培育一批細分領域千億級產業。
疏通雙向鏈接“快車道”
最近,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得主趙東元有了“新身份”。11月,復旦大學成立相輝研究院,打造基礎研究的前沿重鎮和全球英才的學術殿堂,趙東元受聘為首任院長。
趙東元團隊,在肉眼看不到的納米世界,對“介孔材料”的原創突破,不僅在創新策源上發現了一座“金山”,也讓新材料從“實驗室”走到了“生產線”,并結出了碩果。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跨前布局大科學裝置,已建、在建和規劃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15個,形成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服務功能最強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主動發起“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等大科學計劃,從參與者轉變為“組織者”;2021年,上海同時捧回國家科技獎三大獎一等獎,實現20年來首次“金花齊放”……近年來,上海不遺余力在基礎研究領域打地基,為未來產業“蓄能”。
從關鍵核心技術源頭研發,到實現高端醫療影像設備“零的突破”,并在美國、日本以及多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落地,聯影醫療“破局”“成勢”“出海”的大跨步,是基礎研究“最先一公里”到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有效銜接的生動寫照。
“可以說國產高端醫療設備的‘逆襲’路,是從負起點開始的。”上海聯影醫療董事長張強說,用戶一度對國產高端醫療設備普遍存在不信任心理。產、學、研、醫無縫銜接,政策面為國產設備提供“用”的空間,“未來我們趕超世界一流水平的決心更大、底氣更足。”
2023年,深入實施“基礎研究特區”計劃,明確寫入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這讓科研人員勇闖無人區、尋找“核爆點”的信心更加堅定,也為未來產業發展、加入全球創新版圖,增加戰略力量。
“很多‘試錯’本身也是一項重大成果。特區之‘特’,就是讓科研團隊可以‘深打一口井’,以重大科技問題帶動基礎研究,讓科學家敢試、敢闖。”上海市科委主任駱大進說,未來上海將著力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雙向鏈接的快車道,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北京:以“新”為矢“創”未來
面對國際國內環境發生的深刻復雜變化,北京緊抓數字經濟發展、布局未來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鏈融合開放,積極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形成的產業高地,夯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產業生態正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躍升。
高質量發展“新中有數”
44.3%!這是今年前三季度,北京數字經濟實現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數字經濟已經成為這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基座和新引擎。
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創新成果、革新技術迭出,正加速提升傳統產業的工作效率和水平。當前,北京市深山區道路、橋梁修復工作正在全力推進,作為“幕后力量”的北京市道路橋梁應急保障系統揭開面紗。
“運用‘智慧運維一張圖’,我們用6天時間就打通81條、總長度1130.9公里的道路。”北京建工養護集團市場營銷部副部長張松告訴記者,智慧平臺實現了對道路的實時監控和感知,大幅提升搶險指揮和運維水平,在緊急時刻發揮出關鍵作用。
建筑業的轉型是數字經濟賦能傳統行業的生動注腳,以點帶面、穩步推進,技術優勢強勁的北京,積極探索數字經濟改革發展模式,深度介入智慧城市、數據要素等領域,催生孕育數字化產業新集群。
自然語言、通用視覺、多模態交互大模型等關鍵算法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微芯研究院獲批牽頭建設國家區塊鏈技術創新中心;建設“中關村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發布總量612TB的大模型高質量數據集;百度“文心一言”、智譜華章“智譜清言”等15個大模型產品通過備案并正式上線,大模型產品總數在全國占比超過6成……北京數字經濟產業加速在前沿領域不斷探索,應用場景日趨豐富。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認為,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北京擁有雄厚的人力資源、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和豐富的市場應用場景,可以進一步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協同推動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拓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空間。
筑牢數字經濟的新底座,有賴于超前布局數字基礎設施。北京市經信局數據顯示,北京目前已形成1.2萬P的總算力供給規模,相當于數百萬臺高性能電腦算力。
“下一步,北京將加速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通用大模型與國際對標,加速建設國家數據基礎制度綜合改革試驗田,發揮好數字經濟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壓艙石’和‘發動機’作用。”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姜廣智說。
前沿技術“加速騰飛”
近年來,“從0到1”的原始創新,到“從1到N”的產業落地,北京創新主體活力競相迸發,產業生態正一步步“超前”邁進。
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宏達北路,一輛“頭戴”雷達的自動駕駛汽車,載著乘客緩緩駛過,這正是北京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開啟的全無人出行服務。
“自動駕駛將在未來數年迎來爆發,而北京提前進行長遠布局和支持,必將占得先機。”小馬智行副總裁張寧說。
從2020年起,北京設立自動駕駛示范區,鼓勵政策先行先試。3年多來,示范區已從1.0“小步”快走,迭代到3.0階段建設,未來將逐步“擴圍”至全市500平方公里的示范區,并推動大興國際機場接駁、物流線路等更多自動駕駛應用場景落地。
在自動駕駛領域的超前布局正是北京加快發展未來產業的一個縮影。
前段時間,北京市印發了《北京市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錨定未來信息、未來健康、未來制造、未來能源、未來材料、未來空間六個領域,布局通用人工智能、6G、智慧出行、量子信息等20個未來產業,打造世界領先的未來產業策源高地。
從事骨科人工智能技術研發與手術機器人應用的北京長木谷公司,研發的技術已在1000多家醫院實現應用。在企業智慧工廠中,生產線上手術機器人在緊鑼密鼓地生產調試,數字化手術室里研發團隊正在對骨關節手術進行場景模擬演示。
5年前,這家公司還是只有3個人的初創團隊。“現在團隊規模已經達到160多人,公司的產品通過首次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后,屬地部門出謀劃策打通成果轉化項目的渠道,解決了成果對接難、落地難的后顧之憂,讓我們對未來信心十足。”長木谷公司董事長張逸凌說。
為競逐未來產業,北京正謀定快動:力爭到2030年,形成一批顛覆性技術和重大原創成果,培育一批行業領軍企業、獨角獸企業,培養引進一批戰略科學家、產業領軍人才、產業經理人和卓越工程師;到2035年,集聚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創新主體,成為全球未來產業發展的引領者。
“北京將構建技術產品化、產品產業化、產業規模化的全鏈條未來產業生態,塑造發展新動能,優化產業結構,奪取競爭新優勢。”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總工程師仝海威說。
產業鏈創新多“鏈”協同
位于北京市順義區的北汽越野車制造基地內,制造車間一派繁忙景象,員工們在生產線上緊張調試設備,隨著傳送帶滾動,一輛輛新車依次下線。目前,多家汽車產業鏈企業落戶順義,在自動駕駛、智能芯片、傳感器、雷達、信息安全等領域加速布局。
北京市發改委主任楊秀玲介紹說,為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北京出臺了多項政策,加快科技、教育、產業、金融形成鏈式結構,通過不斷加大改革攻堅和擴大開放的深度廣度,促進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形成適應經濟發展需要、有機互動、協同高效的現代化創新體系和產業體系。
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剛剛發布的《2023年度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名單》上,北京就有豐臺區軌道交通智能控制產業集群、大興區醫療器械產業集群、海淀區集成電路設計產業集群等6個產業集群上榜。
2020年,北京成為全國唯一的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3年來,兼顧內外資、準入與準營、企業投資和人才智力引進,為推進重點產業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開放作出了良好示范。日前,國務院日前批復同意《支持北京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建設工作方案》(示范區2.0方案),讓產業的開放合作之路繼續迭代升級。
以產業開放合作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吸引更多的高端要素資源在京聚集,北京積極推動內外產業深度融合,用引進來和走出去共同塑造中國產業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在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8家來自北京中德產業園的德國企業在國家會議中心的核心展區集體亮相。德國企業埃帕德咨詢公司業務發展及政府事務總監毛潤智說:“我們在北京看到了面向未來的新的發展動力,這里數字經濟等產業發展迅猛,希望尋找更多合作伙伴,在中國扎根發展。”
北京市市長殷勇說,緊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使命,聚焦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本市高精尖產業發展方向,系統布局科技創新重點領域,北京將進一步營造更加優良創新生態,提升協同創新能力、成果轉化效率,夯實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基礎,塑造首都高質量發展新優勢。(記者 王永前 周琳 董雪 龔雯 涂銘 郭宇靖 吉寧 陽娜)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6-39246-0.html科技創新打開“新質生產力”大門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生活服務軟件為何扎堆“求借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