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之杰(300085.SZ),這家曾經因“6倍大妖股”和“減持收割機”等標簽迅速走紅的上市公司,近日公布了其2024年度的財務報告,揭示了公司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嚴峻現實。
根據財報,銀之杰在去年的營業收入為8.63億元,相比前一年度下降了15.02%。同時,公司的歸母凈利潤更是錄得了-1.29億元的虧損,同比虧幅進一步擴大。這一系列的數字背后,是公司重金投入的移動信息服務業務持續虧損,以及對外投資的不斷爆雷,再加上金融板塊深陷巨虧,共同導致了銀之杰在過去四年累計虧損高達5.22億元的困境。
盡管公司深陷虧損的泥潭,大股東們的減持行為卻從未停止。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去年實控人通過協議轉讓股份的方式,巧妙地迎合了市場關于借殼、重組的炒作預期,使得銀之杰的股價上演了一出絕地大反彈的戲碼。
銀之杰的多元化之路始于2014年,公司通過頻繁的并購,逐漸形成了金融信息化、移動信息服務、電子商務三大業務布局。然而,從近年的財務數據來看,這一多元化戰略并未能顯著提升公司的業績,反而使得原本的金融主業加速失血。財報顯示,去年銀之杰的三大業務板塊營收全線下滑,其中金融信息技術營收下滑了38.08%,移動信息服務營收下滑了21.05%,電子商務收入也下滑了2.52%。
在銀之杰的多元化布局中,2014年斥資3億元收購的億美軟通,原本是公司在移動互聯網數據服務領域的重要布局。然而,自2021年起,億美軟通的商譽爆雷,計提商譽減值1.32億元,重創了銀之杰的業績,導致其上市以來首次出現虧損。此后,億美軟通更是虧損不斷,從2021年至2024年,累計虧損超過1.5億元。
除了億美軟通外,銀之杰的另一大業績引擎——安科優選(科安數字前身)的表現也并不樂觀。盡管2024年財報顯示,安科優選盈利3480.43萬元,但其所從事的電商業務營收卻下滑了2.52%。結合銀之杰在年報中提到的主營業務合計凈利潤為虧損9101.48萬元,可以粗略估算出,公司金融信息化業務去年虧損超過1.1億元。
除了主業多病纏身外,銀之杰對東亞前海證券的投資也成為了其業績的拖累。自2016年與東亞銀行及其他出資人共同發起設立東亞前海證券以來,銀之杰持股26.1%,成為其二股東。然而,東亞前海證券自成立以來,除了在2019年和2020年實現盈利外,其余年份均出現虧損。僅2021年至2024年,東亞前海證券就對銀之杰的投資收益造成了超過1.4億元的負面影響。
面對如此困境,銀之杰在2023年底披露公告,擬將所持有的東亞前海證券26.1%股權進行轉讓,以更好地聚焦金融科技主業,優化資產結構。然而,截至目前,這一股權出售尚未有進展披露,銀之杰想要成功甩掉東亞前海證券這個包袱顯然并非易事。
在業績大幅下滑的同時,公司的大股東們卻紛紛選擇出逃。自2021年3月起,幾位創始人通過二級市場減持、大宗交易等方式進行套現。盡管2023年8月減持新規出臺后,實控人在明面上暫停了減持動作,但并未打消其賣股的決心。2024年9月,銀之杰的實際控制人與卓海杭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擬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向后者轉讓其所持有的公司7%的股權,交易總價款約為3.48億元。
這一股份轉讓行為曾引發市場對大股東“繞道減持”、甚至“賣公司”的猜測。恰逢當時A股并購潮起,坊間傳聞接盤方卓海杭在金融領域久負盛名,似有借殼之意。這一消息一出,銀之杰的股價瞬間暴漲,短短一個半月時間,從8.55元漲至最高66.5元,區間漲幅高達682%。
然而,此后銀之杰的股價雖然回調過半,但市值泡沫仍然居高。截至最近交易日收盤,銀之杰的股價報31.38元,總市值達到221.7億元。這一系列的股價波動,讓接盤方收獲了巨大的浮盈,而大量跟風的投資者卻不得不為此埋單。
銀之杰的未來究竟會走向何方?是真減持還是假借殼?這些問題仍懸而未決。但無論如何,銀之杰的這段經歷都提醒著投資者,在股市中需要保持警惕,理性投資。
舉報 0收藏 0打賞 0評論 0分享 0 更多>同類資訊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6-144868-0.html銀之杰財報曝光:多元化失利,大股東減持股價反暴漲背后有何玄機?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