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范仲淹的一篇《岳陽樓記》,使"岳陽樓"名聞天下,吸引了無數人到岳陽樓,欣賞文中所寫的美景。可人們到了岳陽樓看到的美景,其實范仲淹本人從未見過。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范仲淹生活的時期是北宋外憂內患頻發的時代,外有契丹、西夏環伺,內有階級矛盾造成社會矛盾。為了改變此現象,一些改革派的官員,開始推行改革,而范仲淹就是著名的改革派之一,他在公元1043年八月上書,推行改革,實行新政,史稱"慶歷新政"。
但是,改革觸犯了封建大地主階級保守派的利益,新政推行不到一年,就遭到了以夏竦為首的反對派的攻擊,而皇帝改革的決心也不堅定,在以太后為首的保守官僚集團的壓迫下,改革以失敗告終,加上范仲淹得罪了宰相,公元1045年,宋仁宗將范仲淹外放到河南鄧州。
而史書記載,《岳陽樓記》成文于公元1046年。可當時的范仲淹,因為推行慶歷新政失敗,被貶鄧州。而岳陽樓所在地,是滕子京被貶的地方——岳州,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的時間是公元1044年,當時范仲淹還在京都推行"慶歷新政"。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完工于公元1045年,范仲淹已經被貶,身在鄧州。不管是剛開始重修還是完工之后,范仲淹都身在遙遠的鄧州,并未出現在岳陽樓,可見《岳陽樓記》不可能是寫實之作。
那《岳陽樓記》,是范仲淹完全憑借自己的想象力所寫的嗎?
當然不是,重修岳陽樓是滕子京的政績工程之一,為了提高其政績工程的知名度,滕子京才特意向范仲淹求文,并附贈給范仲淹一幅《洞庭晚秋圖》。范仲淹就是憑借著一幅《洞庭晚秋圖》,又加以自己的想象,寫成的《岳陽樓記》。文章將自然界的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因為范仲淹扎實的功底,讓《岳陽樓記》成為千古名篇,也讓岳陽樓名揚天下。
這一現象和宋代人寫"記"以及散文一類文章時的習慣有關。當時記傳文寫作,并不要求本人必須身臨其境,作記傳之人多是通過邀文之人附帶贈送的樣本、畫卷或是相關文獻作為參考,來抒發自己的見解。如此,《岳陽樓記》并非寫實,就不奇怪了。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09-8110-0.html《岳陽樓記》,除了位列千古四大名記,其寫作過程才是傳奇(除了位列千古四大名記)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