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在中醫理論中主要與稟賦不足、飲食失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等因素有關,可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三種類型,對應肺燥、胃熱、腎虛等病機。中醫認為其產生原因主要有稟賦不足、過食肥甘、情志內傷、勞倦傷脾、外感邪毒等。
先天稟賦不足是糖尿病的重要內因,中醫稱為消渴病。這類患者多因父母體弱或孕期調養不當,導致腎精虧虛,表現為自幼體質虛弱、易感外邪。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腎精不足則五臟失養,尤其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導致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輸布,發為消渴。治療需注重補腎填精,可選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方劑調理,配合艾灸關元、腎俞等穴位。
長期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及辛辣炙煿之品,易損傷脾胃。脾失健運則濕濁內停,郁久化熱,濕熱蘊結中焦,耗傷津液,形成中消證。患者常見多食易饑、口干口臭、大便黏滯等癥狀。治療需清熱化濕、健脾和胃,可用白虎加人參湯、甘露消毒丹等方劑,日常需嚴格控制飲食,避免膏粱厚味。
長期情志不暢,肝氣郁結,郁而化火,上灼肺津則成上消,中灼胃液則為中消。肝火亢盛還會下劫腎陰,形成下消。這類患者多見急躁易怒、脅肋脹痛、口干咽燥等癥狀。治療需疏肝解郁、清熱養陰,可用丹梔逍遙散、一貫煎等方劑,配合情志調節,避免情緒波動。
過度勞累或思慮傷脾,導致脾氣虛弱,運化失職,水谷精微下泄,出現多飲多尿、身體消瘦等癥狀。脾虛不能散精上歸于肺,肺失潤養則口渴多飲;脾虛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胃陰不足則消谷善饑。治療需健脾益氣,可用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等方劑,注意勞逸結合。
外感六淫邪氣,尤其是燥熱之邪,可直接損傷肺陰,導致肺燥津傷,形成上消。邪毒內蘊化熱,亦可損傷脾胃及腎陰。這類患者多有外感病史,突發多飲多尿。治療需清熱潤燥、解毒養陰,可用桑杏湯、沙參麥冬湯等方劑,平時注意預防外感。
中醫治療糖尿病強調辨證論治,需根據具體證型選用不同方藥。日常需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過勞;飲食宜清淡,控制主食攝入,適當食用山藥、枸杞、苦瓜等藥食同源之品;堅持適度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定期監測血糖,配合西醫治療。情志調攝尤為重要,保持心態平和有助于病情控制。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69-15358-0.html中醫辨證分析糖尿病的產生原因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得了糖尿病如何做好日常保健
下一篇: 2型糖尿病怎么飲食最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