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需要監測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壓、血脂、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標。
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內容,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空腹血糖反映基礎胰島素分泌功能,餐后血糖反映胰島β細胞對進食的反應能力。血糖監測頻率根據病情和治療方案調整,使用胰島素的患者需每日多次監測,口服降糖藥者可適當減少。血糖儀操作簡便,但需定期校準。指尖采血時注意消毒,避免感染。血糖控制目標因人而異,需結合年齡、并發癥等因素制定。
糖化血紅蛋白反映近2-3個月平均血糖水平,是評估長期血糖控制的金標準。一般每3個月檢測1次,達標者可延長至6個月。檢測無需空腹,結果不受短期飲食影響。糖化血紅蛋白與平均血糖存在換算關系,7%對應8.6mmol/L。該指標與糖尿病并發癥風險密切相關,控制目標通常<7%,老年患者可適當放寬。檢測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譜法和免疫比濁法等。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壓,兩者協同增加心腦血管風險。家庭自測血壓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測量2-3遍取平均值。診室血壓目標<140/90mmHg,年輕患者可更嚴格。動態血壓監測能發現隱匿性高血壓。降壓藥物首選ACEI或ARB類,兼具腎臟保護作用。限鹽、減重、規律運動有助于血壓控制。血壓波動大時需排查嗜鉻細胞瘤等繼發性高血壓。
血脂異常是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重要危險因素。基本血脂譜包括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每年至少檢測1次,使用調脂藥物者增加頻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主要干預靶點,目標值根據風險分層而定。他汀類藥物是首選,嚴重高甘油三酯血癥需貝特類藥物。飲食控制需限制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攝入,增加ω-3脂肪酸。
尿微量白蛋白是早期糖尿病腎病的敏感指標。確診2型糖尿病時和1型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者需每年篩查。留取晨尿或24小時尿標本,避免月經期檢測。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300mg/g為微量白蛋白尿。控制血糖血壓可延緩進展,ACEI/ARB類藥物具有腎臟保護作用。同時需評估視網膜病變和周圍神經病變,這些微血管并發癥常伴隨發生。定期眼科檢查和神經電生理檢查很有必要。
糖尿病患者需建立完整的監測體系,除上述指標外,還應定期檢查體重指數、腰圍、肝功能、腎功能、心電圖等。每年進行1次全面并發癥篩查,包括眼底檢查、神經病變評估和足部檢查。根據檢查結果調整治療方案,實現血糖、血壓、血脂的綜合達標。同時注意生活方式干預,包括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和心理調節。監測記錄要完整保存,就診時提供給醫生參考。出現異常指標及時就醫,避免自行調整藥物。良好的自我管理能有效預防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69-13977-0.html糖尿病患者需要監測哪些指標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高泌乳素血癥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下一篇: 痛風的人能服用樺樹茸泡水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