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火了,帶火了一眾AI概念股,但卻帶不火港股“AI醫療第一股”鷹瞳科技。
2月17日,受AI概念股整體市場波動影響,鷹瞳科技股價來到18.34元,最高漲到了11%,到了17日收盤,股價又跌到16.98%,跌去3.5%。值得注意的是,鷹瞳科技的換手率極低,僅有0.47%,這說明流動性很差。
如果把時間線拉長,不難發現近一年“AI醫療第一股”一直在股價低點徘徊。
31.45元算是過去一年中的股價高點,短短一個月后,鷹瞳科技股價就跌至15.21元,股價幾近“腰斬”。隨后的一年中,其股價再沒能回到20元以上。
雖說過去一年AI估值受挫,但醫療板塊卻一直堅挺,而鷹瞳科技是國內第一家醫療AI上市公司,按道理表現應該不會太差,但從市場表現上來看,目前未能有效起色。
“AI醫療第一股”不香嗎?ChatGPT都帶不動的選手,成色以及質量究竟如何?值得深究。
2021年11月,鷹瞳科技在香港上市,當時,鷹瞳科技的發行價為75.1港元,募集資金15.66億港元,市值超過70億港元。天眼查APP顯示,上市前,公司融資到了D輪。
AI商業化走過長坡厚雪:困在當下勝在未來?
人們對于科技企業在二級市場的估值,常常會陷入一個誤區,就是高估3到5年內科技企業的價值,而低估10年尺度下科技公司的長期價值。
醫療AI的商業化要走過長坡厚雪,才能看地見真正的曙光。
互聯網江湖認為,商業化上有機會的賽道,都是不平衡的賽道。比如抖音為什么能撬動本地生活市場?因為本地生活的二元競爭結構市場其實是不平衡的市場。
因為二元競爭的市場多是以“內卷”為主,很難真正通過創新去滿足新用戶,新需求。
比如,雖然美團、餓了么一直在用紅包搶奪用戶和市場,但以興趣為導向的本地生活消費這塊一直做的不夠好,這部分用戶沒有很好的被滿足,所以抖音以興趣點切入,能夠迅速成長起來。
而醫療賽道始終是一個不平衡的市場。也是一個二元結構的市場:公立醫院有大量的優質醫療資源,但大多數人很難享受到優質的醫療資源。本質上這是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需要與醫療資源不均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
醫療AI商業化的基本面是什么?其實就是這種供需之間的不平衡。
過去的互聯網模式試圖去建立一種新的模式,有成果,但仍需要繼續努力。如今醫療AI技術帶來了一種新的嘗試。
互聯網江湖認為,新技術的應用與商業化需要以十年為尺度。以十年的長度來看,AI醫療的商業化依舊會有不錯的機會。
一方面,醫療資源短缺依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常態,因為好的醫生培養周期特別長,增加醫學院數量,培養醫療高端人才是必行之路,但周期太長。
因此,醫療AI技術的價值會長期存在,并不斷被發掘出來。
另一方面,這需要一個過程。
事實上,醫療AI公司依賴軟件是比較難以商業化的,因為需要C端患者認可、B端醫院、醫療機構的采購者一同決策。畢竟只有患者愿意付費了,醫療機構才愿意引進。
“相比一些可見的醫療設備,軟件提升患者就醫體驗的效果并不明顯,醫院也沒有太強的升級動力。”某三甲醫院的副院長表示:“實物的醫療設備引進醫院,患者感知更明顯,對就醫院硬件條件的提升也比較大。”
結合行業來看,鷹瞳科技短期內面臨的商業化問題更多的可能就是落地場景的問題。
從業務結構上來看,公司業務營收結構中軟件服務占比接近90%,硬件收入其他服務分別為7%和3%,換句話來說,鷹瞳科技其實更像是一家ToB的軟件公司。
這樣的公司的特點是,低頻高單價,業務對大客戶的依賴會更多,2021年上半年,公司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占比高達79.9%。
這意味著一件事,在市場還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公司在產業中的位置決定了其實沒有太多的議價權。也就是說短期來看,鷹瞳科技的商業化可能仍然需要向盈利的方向爬坡,進一步實現規模化。
具體來看,方向有兩個,一個是醫保,另一個是下沉市場。
AI影像輔助診斷,如果能納入醫保,單價能夠做到比門診掛號要低,那么還是有規模化的潛力的。但對于企業來說,即便是納入醫保,也要意味要放棄一部分利潤,經過相關部門的“砍一刀”,企業端可能需要在價格上讓步。
這個時候就更加考驗公司的經營能力,能不能頂住價格的壓力形成能夠“造血”的商業化能力就顯得頗為關鍵。
納入醫保之后,下沉市場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方向。
嚴格來說,鷹瞳科技不僅是一家AI眼科企業,也是一家AI醫療企業,視網膜影像診斷技術能夠用于檢測、評估慢性病的風險。
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是,農村地區的慢性病患者在增加,當單次檢測費用降下來之后,這對于醫療資源匱乏的下沉市場來說,不亞于“雪中送碳”。
對于企業來說,下沉意味著快速地規模化,規模起來之后,用戶習慣有了,醫院自然愿意引進,商業化也就能水到渠成。
醫療AI領域,是一個值得長期關注的領域,大廠們入局頗深,而頭頂“第一股”光環的鷹瞳科技。自然也受到更多關注。
雖然商業化的節奏可能不及外界預期,但前進的腳步卻一直沒有停下。據悉,2022年8月,鷹瞳科技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稱號,2019年,鷹瞳科技獲得“中國人工智能最高獎”吳文俊獎。與此同時,公司客戶的數量也在迅速增長。
大廠越關注,未來的賽道可能也就越擁擠,如何真正找到自己的壁壘,肩扛起行業增長的重任,可能是鷹瞳科技需要深思的問題。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62-1197-0.html鷹瞳科技虧損連連,“AI醫療第一股”何解“商業化”難題?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ChatGPT是生物醫藥發展的新機遇?
下一篇: 字節賣藥,叫板阿里京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