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宇
編輯:楊博丞
互聯網醫療“獨角獸”微醫再度傳出即將沖擊資本市場的消息。
據市場消息,微醫計劃于2023年4月底之前在美國或香港申請首次公開募股(IPO)。對此,微醫方面回應稱,暫時不作評價。
事實上,微醫曾在2021年4月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根據當時路透社援引市場專業人士測算,微醫發行時市值或將達到150億美元。不過由于遲遲沒有等到上市聆訊,且招股書在10月份宣告失效,微醫的上市計劃也隨之被擱置。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聆訊是對企業是否具備上市資格、符合上市條件進行的審查,未等到上市聆訊,也意味著微醫存在著諸多短板,比如連年巨額虧損、違規被罰,商業模式難以持續等等。
公開信息顯示,微醫成立于2010年3月,定位為“數字醫療服務平臺”,其前身是為醫院提供就醫流程優化服務的掛號網。
2015年9月,掛號網升級成微醫,并推出在線問診等業務,試圖打造基于互聯網的分級診療體系,開啟多元化業務的探索。截至2022年6月,微醫連接全國近8000家醫院,平臺注冊醫生數達30萬,擁有34家互聯網醫院,其中19家打通了所在地的醫保支付。
作為第一家互聯網醫院的締造者,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數字醫療服務平臺,成立整整13年的微醫始終未能叩開資本市場的大門,在被競爭對手夾擊、自身發展不順以及行業監管趨緊的情況下,微醫是否還能實現其上市夢想?
微醫是互聯網醫療行業中為數不多的獲得過多輪融資的企業。
根據天眼查數據,截至目前微醫已獲得過10輪融資,從2006年3月的天使輪融資到2018年5月的Pre-IPO輪融資,其累計融資超過10億美元,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五源資本、友邦保險、騰訊投資、復星國際、中投中財基金等,投后估值為55.56億美元,使得微醫成為當時全球范圍內規模最大的互聯網醫療“獨角獸”之一。
Pre-IPO輪融資過后,外界原以為微醫即將上市,事實上就連微醫創始人廖杰遠也在2019年年底時對外透露“微醫已經準備好了IPO”。
此后,雖然屢屢傳出關于微醫上市進程的消息,但并無實質性進展。2020年4月,微醫進行了一次組織架構調整,組建了微醫藥、微醫療、微醫保、微醫械、微醫云五大事業群,與此同時,友邦保險集團區域CEO蔡強加盟微醫,出任微醫董事會副主席兼CFO,分管財務、投融資及保險事業群,并直接向廖杰遠匯報。蔡強的加盟,被外界解讀為微醫正在積極推進上市事宜。
緊接著,在2020年10月,又傳出另類資產管理公司Investcorp已成為微醫新股東并為其IPO背書的消息。天眼查數據顯示,微醫當時完成了一筆戰略融資,投資方正是Investcorp,但具體金額并未披露。
動作頻頻的背后,微醫上市幾乎已是板上釘釘。就上市時間表而言,微醫最快將于2021年年初完成在港IPO,募資規模預計為5億美元至10億美元,保薦人分別為摩根大通、花旗集團和招銀國際。
2020年12月,微醫再度完成了一筆3.5億美元的戰略融資,并計劃推進其業務拆分后的數字醫療服務業務板塊申請在港上市,分拆上市部分的投前估值超過60億美元。而到了2021年年初,微醫不僅沒有上市,反而在2月又完成了一次由紅杉中國等投資的4億美元Pre-IPO輪融資,此時其投后估值為72億美元。
第二次Pre-IPO輪融資兩個月后,微醫終于在2021年4月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然而直至6個月后招股書失效,微醫也沒有等來上市聆訊。
上市折戟后,微醫于2022年7月完成了一次由山東國投投資的超10億元戰略融資。雖然獲得了多輪融資,估值也扶搖直上,但對于早早啟動上市計劃卻遲遲沒有進入資本市場的微醫而言,上市已成為其一塊“心病”。
微醫上市折戟,背后是其羸弱的經營能力。
相比已登陸港股的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和京東健康,微醫的商業模式全然不同,其不靠醫藥電商業務賺取利潤,而是依托問診、慢病管理、專科護理等純醫療服務業務支撐起全部營收,因而微醫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證明其商業模式的可行性,短期內難以盈利。
根據招股書,2018年至2020年,微醫的總營收分別為2.5億元、5億元和18.3億元,同一時期經調整后的凈虧損分別為4.15億元、7.57億元和8.69億元,三年時間累計虧損達20.4億元。
微醫與競爭對手相比差距十分巨大,比如在2020年,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和平安好醫生的總營收分別高達193.83億元、95.96億元和68.70億元,其中京東健康的總營收是微醫的10倍之多。
長期虧損之下,微醫的負債及現金流情況堪憂。2018年至2020年,微醫的負債總額分別為183.94億元、203.75億元和228.92億元。與此同時,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分別為-7.09億元、-8.58億元、-9.41億元,三年時間累計凈流出約25.08億元。
一位醫療行業人士向DoNews表示,“目前國內互聯網醫療企業的盈利大頭均為醫藥銷售,相比于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微醫在醫藥銷售方面比較欠缺,導致微醫沒有抓住盈利大頭。”
此外,雖然微醫憑借純醫療服務業務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競爭的道理,但不容忽視的是,微醫卻無法保證付費會員的留存,如果付費會員大量流失,將導致微醫的總營收大幅受限。而且在純醫療服務方面,微醫與競爭對手并無顯著的差異,同質化較為明顯。
重重壓力之下,微醫也不得不開始大幅裁員,2022年年初,微醫員工人數從大約4000人削減至3000人左右,當時微醫方面回應稱,公司正在優化其業務線,并將相應地調整員工和工資。實際上微醫并非第一次裁員,2019年年底,微醫就被爆出裁員30%的消息,并且涉及多名高層人員。
不過,微醫也并非完全沒有翻盤的希望。
一方面,互聯網醫療行業是一條黃金賽道。根據共研網發布的《2023-2029年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產業鏈全景研究及發展戰略咨詢報告》,預計2022年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3099億元。另據財通證券預測,預計2025年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4943億元。行業想象空間巨大,意味著微醫仍大有可為。
另一方面,根據招股書,按照截至2020年年末的互聯網醫院數量及2019年所提供的數字醫療問診量計算,微醫是最大的數字醫療服務平臺。2019年微醫的市場份額為15.5%,而同期第二至第五名的總市場份額僅9.6%。盡管優勢微弱,但微醫仍有可能構建起行業競爭壁壘,進而實現扭虧。
微醫多年上市未果,反而引來了監管部門的處罰。
2022年6月,因未依法及時披露持有易聯眾股份變動情況且有誤導性陳述,加之在限制轉讓期交易易聯眾,微醫被證監會責令改正,并對微醫及其實控人廖杰遠分別處以3030萬元以及8萬元的罰款。
中國證監會披露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2018年10月9日至2019年3月28日期間,微醫利用微醫投資、馮某等10個證券賬戶交易易聯眾,使得易聯眾在此期間內的股價累計漲幅超90%。
另外,微醫是易聯眾的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達到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的10%,但微醫未及時履行報告及公告義務,其在相關公告中披露的持股數量和持股比例,均與實際持股情況不一致。
因此證監會認定微醫、廖杰遠存在兩條違法事實:一是微醫集團作為信息披露義務人,未依法及時披露在易聯眾擁有權益的股份變動情況,所披露的持股變動情況有誤導性陳述;二是微醫集團在限制轉讓期交易易聯眾。
值得關注的是,微醫不僅遭到了證監會的處罰,同時還遭到了諸多用戶的投訴。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與微醫相關的投訴事件多達2226條,而投訴原因大多數是圍繞醫患糾紛產生,比如用戶投訴醫生回復不積極,甚至沒有診療就結束服務,另外有不少用戶投訴醫生回復簡單敷衍、答非所問等等。
顯然,證監會的處罰已成為微醫在沖擊資本市場道路上的“黑歷史”,而不注重平臺管理以及用戶口碑,將會對微醫的長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不容忽視的一點還在于,微醫的總營收增長迅速,實則和疫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隨著疫情逐漸結束,微醫的業績增長是否還能繼續仍未可知,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就現階段微醫的情況而言,其上市和“錢景”均難言明朗。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62-1180-0.html流血嚴重、突圍無望:微醫IPO還有戲?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