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說,站到風口上,豬都會飛起來。
只有當風停下來、四周一片寂靜的時候,才是審視價值的最好時刻。
2017年-2021年,A股市場曾經上演了轟轟烈烈的白馬股行情,而CRO是當時最大的風口之一。
所謂CRO,即為制藥企業在藥物研發過程中提供專業化外包服務的機構。在上輪CRO牛市中,CRO行業指數漲幅超過7倍,三大龍頭藥明康德、泰格醫藥、康龍化成,股價區間最大漲幅都在10倍以上。行業一哥藥明康德2018年上市之初,甚至出現了連續18個一字漲停,相比從美國退股時的市值暴增近10倍。
與很多股價暴漲公司依靠題材股炒作或短周期的業績飆升不同,CRO公司的股價狂飆有更為強勁的基本面支撐,背后是全球和中國創新藥企研發投入的持續高速增長。
2016年-2021年,全球制藥行業研發投入總額由1567億美元增至1993億美元,年復合增速6%左右;而中國制藥行業的研發投入由119億美元大幅增至300億美元,年復合增速超過20%。
新藥研發是典型的長周期、高投入、高風險的行業,一款新藥由早期藥物研發,至最終成功商業化落地,一般需要耗時10年以上,研發成本超過10億美元,如果把失敗風險計算在內,成本可能超過20億美元。
作為創新藥行業的賣鏟人和獨立的第三方研究機構,CRO公司能夠幫助藥企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提高研發成功率。研究結果顯示,在Ⅰ-Ⅲ期臨床試驗階段,CRO公司整體用時可節省34%,同時節省30-50%的成本。對于藥企來講,把研發外包給CRO公司具有巨大吸引力。
2016年到2021年,中國CRO市場規模從32億美元增長到100億美元左右,年化復合增速超過25%,而三大龍頭的營收年化增速更是超過30%,凈利潤增速超過35%,堪稱A股市場業績和股價同步爆發的典范。
但是,資本市場的風口變的太快。
最近兩年,A股的風口轉到了新興科技領域,從新能源、半導體到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自主可控和技術變革催生了一波又一波科技主題投資,而曾經產生無數超級牛股的消費、醫藥等傳統行業,卻成為市場殺跌的主要方向,代表消費龍頭的茅指數下跌接近40%,CRO行業指數更是從2021年高點下跌超過50%。
如果說制藥公司的股價崩盤,是因為醫藥集采對行業業績沖擊較大,那么CRO行業的大跌,更多是市場對海外訂單流失的擔憂。
這種擔憂其實忽略了CRO行業的成長邏輯。
最近兩年,中國CRO行業市場規模仍在以遠高于全球的增速大幅成長,上市公司業績表現在A股市場也堪稱優等生。即使在2022年如此微妙的全球局勢下,輝瑞仍然把新冠這種重要訂單全部外包給了藥明康德等中國企業。
深究背后邏輯,無疑是工程師紅利帶來的成本優勢。相對于歐美稀缺昂貴的生物醫藥人才,中國高校海量的生化專業人才梯隊,猶如早期的產業工人,幫助國內CRO企業在全球競爭中逐漸后來居上。
事實上,即使經歷巨幅回撤,葛蘭看好CRO以及創新藥賽道的初衷仍然沒有改變。
3月31日,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公布2022年年報,四大CRO龍頭藥明、泰格、康龍化成和凱萊英都進入其10大重倉股之列,分列第二、四、五、七位,合計持股市值超過140億。
在葛蘭看來,經過集采的洗禮之后,醫藥行業的成長邏輯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創新仍是行業發展的最重要驅動力,在此過程中,具有創新能力的藥企,以及為企業創新服務的CRO龍頭,未來增長的確定性很大,仍然具有較強的投資價值。
目前,A股市場從事CRO業務的上市公司共35家,按照介入階段的不同,CRO公司從事的業務可以拆分為藥物發現CRO、臨床前CRO與臨床CRO。
2022年,我國臨床CRO的市場規模達到75億美金,是行業內最大的細分板塊;其次是臨床前CRO,市場規模29億美金,兩個細分板塊最近5年年化增速都在25%左右;藥物發現CRO規模最小20億美金,但是市場增速最快,最近5年年化增速超過30%。
從行業競爭格局來看,不同的CRO階段區別也很大。
藥物發現CRO的市場集中度非常高,行業前8名占到了96%的市場份額。其中藥明康德占比近54%,康龍化成占比近26%,兩家從藥物發現起家的行業龍頭,合計市場份額接近8成。
臨床前和臨床CRO市場,還處于群雄逐鹿階段。
臨床前方面,藥明康德仍然占據第一位置,市場份額10.2%,排名第二的是泰格醫藥,市場占比7.4%;臨床CRO行業,老大是泰格醫藥,市場份額11%左右,藥明康德排名第二,份額4.4%。
顯然,藥明康德、泰格醫藥和康龍化成就是中國CRO領域無可爭議的三大巨頭,未來發展將充分受益于行業高速增長和集中度提升的雙重邏輯,而在CRO全產業鏈都具備強大競爭力的藥明康德,無疑是國內CRO行業當之無愧的一哥。
從最新公布的業績表現上看,藥明康德行業一哥的位置也很有說服力。
2022年,藥明康德營收393.5億,增長了71.84%,凈利潤88.14億,增長了72.9%,一如既往的強勁。即使剔除新冠大單,藥明康德的化學業務整體依然實現了40%的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自公司2018年在A股上市以來,除了2020年一季度受到疫情影響之外,營收已經連續20個季度實現環比增長,季度同比增速更是高達兩位數。這種極其穩健的強勁表現,即使放眼全球資本市場,也是非常難得的。
與藥明康德相比,其他二家公司的年度營收表現也不差:泰格醫藥70.85億,增長35%,康龍化成102.6億,增長37.9%。
但是分季度來看,康龍化成三季度和四季度的營收同比都出現下降,泰格在4季度同比、環比出現雙降,說明公司新冠等重磅項目的依賴度較高,業績穩定性還是不如藥明康德。
藥明在營收增長上的超強韌性,得益于公司的全產業鏈布局、CRDMO和CTDMO商業模式的成功、以及在新賽道的不斷開拓。
依托全產業鏈優勢,藥明康德在業內獨創了“CRDMO”(合同研究、開發與生產)和“CTDMO”(合同檢測、研發和生產)的商業模式,可以在同一平臺下,滿足客戶從藥物發現、開發到生產的服務需求,提供傳統的CRO、CMO(合同加工機構)和CDMO(合同研發生產機構)服務。這種全新的一站式外包服務模式,解決了新藥研發的最大痛點即研發效率的問題,從而大大提高了客戶粘性。
此外新興業務細胞與基因治療CGT方面,2022年藥明康德在該領域的CTDMO業務實現營收13.08億,同比2021年增長了27.4%。
國內同樣有布局CGT CXO的企業中,康龍化成營收不過千萬級別,即使專門做CGT CXO的企業和元生物2022年全年營收僅為2.94億,跟藥明差距巨大,而且這些公司業務主要是早期項目,而藥明今年就有希望接到商業化訂單。
從現金流情況來看,藥明康德仍然是最穩健的。
2022年,藥明康德的資本開支創歷史新高,支出超過96億,但是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同樣達到歷史最高的106億,同比大增131%,這是藥明康德自2018年以來首次取得經營現金流大于資本開支的成績,或許也是公司去年10月終止H股增發的重要原因。
依靠強大的行業地位和營收規模,以及多項目、多周期運作能力,藥明康德已經具備強大造血能力,應該不會再向資本市場伸手要錢了。
與之相比,其他兩家CRO龍頭的現金流并不充裕:泰格醫藥2022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13.58億,資本開支卻高達27.89億;康龍化成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21.43億,對應的資本開支22.09億。
雖然距離藥明仍差一個段位,但是泰格和康龍的成長邏輯也非常順暢,在創新藥大爆發和中國工程師紅利的加持下,三大巨頭為代表的中國CRO行業,未來在全球將有巨大競爭力。假以時日,全球CRO行業甚至CXO行業的老大甚至前5強,可能全部來自中國。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62-1121-0.html藥明康德VS泰格醫藥VS康龍化成:誰能笑到最后?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頭“頂”的毛發生意值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