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行業的風云變幻中,一場關于中型企業(中廠)命運走向的討論正在悄然興起。曾經,快手CEO程一笑的一個問題,觸及了眾多中廠管理者的痛點:為何用戶規模與抖音相當,商業化收入卻大相徑庭?這個問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似乎是中廠們共同的困惑。
然而,時間軸推進到2025年,科技浪潮再次翻涌,AI技術的興起為中廠們帶來了新的轉機。一批已經跨越盈利門檻的中型企業,開始積極對外展示其AI戰略,財報中也頻繁提及AI帶來的商業化收益。例如,快手憑借其視頻生成應用可靈,在最近的財報電話會上宣布,該應用的累計收入已突破億元大關。同時,B站、美圖、知乎等企業也在利用AI技術重塑自身業務,試圖在AI時代占據一席之地。
但AI時代的競爭,真的能讓中廠們擺脫過去的陰影,成為新時代的贏家嗎?這仍然是一個未知數。回顧過去,中廠們在AI大模型競爭初期選擇了相對低調的策略,無論是底層模型的發布,還是AI原生應用的布局,都顯得尤為謹慎。這背后,是大模型研發所需的高昂成本,以及中廠們對于盈利能力的迫切需求。
為了自救,中廠們采取了開源節流的策略,一方面聚焦主業,尋找最有效的盈利模式,如美圖砍掉非核心業務,專注于軟件市場;另一方面,嚴格控制成本,削減不必要的開支。這些努力,最終幫助中廠們實現了盈利能力的顯著提升,為AI時代的競爭奠定了基礎。
在盈利能力得到證明后,中廠們開始將目光投向AI領域。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他們更加明確自己的投入方向和落地目標。以快手為例,其將AI戰略聚焦于廣告和電商兩大核心業務,通過AI技術提高內容生成與精準推薦效率,從而優化營收結構。B站則利用AI技術提升廣告效率,吸引更多AI創企投放廣告,進一步擴大了其廣告市場份額。
中廠們在AI時代的競爭中,更加注重商業模式的創新。他們明白,比起大廠們的理想主義,中廠們更需要的是能夠賺錢的商業模式。因此,美圖和知乎等企業選擇了圍繞用戶賺錢的策略,通過AI技術優化內容生態,提高用戶付費意愿。這種策略,不僅幫助中廠們實現了營收增長,也為其在AI時代的競爭提供了有力支撐。
然而,盡管中廠們在AI時代展現出了積極的進攻姿態,但資本市場對其的反應卻相對冷淡。盡管部分中廠股價在AI熱潮中有所上漲,但整體來看,中廠們仍然面臨“估值倒掛”的窘境。這背后,是中廠們缺乏顛覆性敘事以及AI賦能主業帶來的天花板限制。
在AI入口的爭奪中,無論是快手的可靈還是知乎的AI搜索產品,都面臨著底層模型能力和應用迭代的雙重挑戰。同時,加碼AI也意味著中廠們需要走出舒適區,面對新的競爭環境。在廣告和電商領域,中廠們不僅要與大廠競爭,還要應對來自新興勢力的挑戰。
面對這些挑戰,中廠們能否在AI時代實現自我超越,仍然是一個未知數。但無論如何,他們都已經在AI的賽道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未來,中廠們能否成為大廠,或許并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否在AI時代找到自己的定位,實現持續穩健的發展。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45-12157-0.htmlAI時代,中廠快手們能否打破“宿命”,重塑未來?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